肠套叠为何多发于幼童

(iStock图片)
(iStock图片)

字体大小:

最近有个母亲在面簿讲述孩子患上肠套叠的痛苦经历,引起广泛关注。为什么肠套叠多发生在6个月到3岁之间的幼童身上?莱佛士医院儿童中心顾问暨小儿外科医生蔡弘颖提出她的观点。

最近一个母亲在媒体讲述孩子患上肠套叠(Intussuscep-tion)的痛苦经历。

她从9个月大的婴孩患了胃流感所出现症状开始谈起,后来宝宝出现便血。医生于是建议做灌肠手术,但发生了穿孔,必须做紧急手术。她在个人面簿讲述经历,受到广泛关注,大家似乎对她所说的儿童肠套叠相当感兴趣,都给予回应与评论。

儿童肠套叠是否普遍?

瑞士的调查显示,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肠套叠的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8/10万、31/10万和26/10万(活产)。3岁以后,肠套叠的年平均发病率降至上述发病率的一半以下。

肠套叠最常见于5至10个月大的婴儿(80%的病例发生在24个月大之前);每1000名婴儿中,有一至四名受影响,在男孩身上更常见。

另外,约10%病例发生在5岁以上的儿童;10岁以上的儿童占3%至4%;1%发生在不足3个月龄的婴儿身上。如果在典型发病年龄之外出现肠套叠,则可能与病理诱发点如反应性淋巴增生有关。

肠的一部分向另一部分收缩

莱佛士医院儿童中心顾问暨小儿外科医生蔡弘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肠套叠是指肠的一部分向另一部分收缩,即肠子套在另一部分肠子上。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回肠(lleum)与盲肠(cecal)交界处,很多时候是回肠套进盲肠和升结肠(ascending colon)中。

关于肠套叠的可能原因有许多理论说法。淋巴结肿大和培氏斑块(Peyer's patch,回肠的淋巴组织)肥大可引起肠套叠,因为这些部位起着“先导点”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肠套叠确实成组发生,在特定季节出现更为频繁。专家认为,环境因素可能刺激培氏斑块淋巴组织的繁殖,从而增加肠套叠发生的风险。

幼儿断奶或新食物的引入

为什么上述情况多发生在6个月到3岁之间的幼童?

蔡弘颖医生说,这是因为幼儿断奶和/或新食物的引入,实际上会使其肠道暴露在新的蛋白质之下,造成周围的淋巴结膨胀,培氏斑块也会增生,从而诱发肠套叠。

此外,任何病毒性疾病都可能造成肠道周围淋巴结肿大而产生肠套叠。

她说:“我们认为这是肠套叠往往发生在6个月至3岁孩子身上的原因。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接触到很多新的食物,也容易经常生病。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刺激回肠和结肠交界处周围的淋巴细胞繁殖,最终形成肠套叠。”

·症状

肠套叠常引起儿童急性胃痛及呕吐,症状一般持续15至20 分钟。在发作间期表现相对正常,随着缺血发生,儿童会出现连续性疼痛、烦躁和/或昏睡;某些儿童会排出带血和粘液的粪便或出现发烧。穿孔患儿会出现不适和腹部触痛感。

·肠套叠的管控

如何管控肠套叠的发生?这可通过空气灌肠的方式控制,即是小肠的“收缩”部分必须从大肠中“推出”。

蔡弘颖医生指出,目前,空气灌肠修复被认为是治疗回肠绞痛肠套叠的选择。这是由训练有素的儿科放射科医生做的疗程。在直肠中放置一根管子,在透视下(连续低剂量X射线)通过管子引入空气。空气应在结肠的近端移动,并将小肠的“伸缩”部分推出。

空气灌肠修复的风险相当小,少于5%的病例发生复位失败。当第一次复位失败时,通常可以在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后重复这一个过程。

目前,肠套叠的手术治疗已不常见,可通过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处理。如果伸缩式肠段已经不健康,或者即使开腹手术也不能将其推出结肠,则可能须要切除肠段。

肠套叠有复发的可能性。肠子复位24小时后的复发率为30%,这是因为肠道复位后的24小时到72小时内肠道仍水肿,肠子容易再次套叠。两周后复发率仍然很高,一个月后的复发率为5%至10%。

·肠壁穿孔

蔡弘颖医生说,穿孔是指肠壁有孔而肠内物渗漏到腹膜中。出现肠套叠,这可能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一是诊断延迟,受影响的肠袢(bowel loops)失去血液供应并死亡。这会造成穿孔,可能危及生命,患儿会病重。

其次,在空气灌肠的过程中,由于肠内循环压力增加,会产生一个洞——就像气球充气过度而爆开一样。

她说,早期诊断是防病关键。在使用空气灌肠的情况下,由于诊断延迟,穿孔风险增加,因为肠袢变得更加肿胀,更难以减低。

然而,空气灌肠穿孔的风险一般被认为是非常低的(约1%),特别是背后有一组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的配合与支援,这包括儿科外科、放射科等。

通过饮食,也可起预防作用。蔡医生建议让宝宝喝母乳,越久越好,因为母乳含有很多抗体,婴幼儿还可以经由喝母乳而接触到许多不同的食物营养,有利于孩子的肠道适应不同食物。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