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渊沧:精通华文人才

(档案照)
(档案照)

字体大小:

不久之前,我在香港与《新明日报》两位前任总编辑一起吃饭,一位是杜南发,另一位是潘正镭。杜南发年龄与我差不多,是同辈,在中正中学时代已经认识,也是同一时期在南洋大学念书,潘正镭就是小师弟了。现在,小师弟也已经退休了,见了潘正镭,就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已经老了。我在南洋大学念书的年代所认识的同学,多数已经退休了。南洋大学的小师弟已经退休,我很好奇,今日新加坡华文报业还有没有南洋大学的同学,还有没有比潘正镭更年轻的小师弟、小师妹?

不久之前,我也读到一篇报道,指出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面对招生困难,有人认为国大中文系招生困难是因为中文系毕业生出路狭窄,似乎只能进入华文报业工作这一条路,不然的话,就是到中、小学教华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大中文系招生困难,会不会使到将来华文报业后继无人?

当然,不一定要是南洋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是国大中文系毕业生才有能力进入华文报业工作,相信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也能培养出不少精通华文的人才,问题只是这批人慨然属于人才,职业的选择很多,他们有没有兴趣在报馆、传媒工作?

世界这么大,精通华文的人多得很,新加坡是很容易吸引海外的华文人才来新加坡工作,问题是:传媒工作肩负很强的使命,是价值观的传达者,在新加坡成长的人在传达本地价值观的正能量一定比许许多多其他国家的人强得多。

这的确是新加坡所面对的一个很特殊的问题,不是大问题,或者说只是我自己感怀南洋大学已经消失了这么多年,我也离开新加坡这么多年,多年后重逢杜南发、潘正镭而引发的莫名其妙的联想。

很肯定的,每一个人还是应该珍惜的是当下,是今天,从1993年开始,我每年至少一次,或两三次在新加坡公开演讲,用华语演讲,只要仍然有市场,我仍然会讲,欣慰的是,来听讲的人中,年轻人也不少。

物以稀为贵,人也是一样,今日国大中文系有人见到不易招生,将来中文系毕业生少了,一定吃香。中国正在迅速掘起,精通中文成了一项很有价值的资产,新加坡人已经不可能不走出去,要走出去,至少要精通英语以外的另一个主要语言,或是华语,或是马来语(印尼语)。因此,在感怀新加坡华文报界可能已经没有南洋大学校友在工作的同时,我也很乐观地看新加坡华文、华语的前途,我在英国念书的时候,认识了好些来自新加坡的同学,从小受英文教育,这些同学中,不少刚刚好赶上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大开放,都到中国打天下。

也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精通华文华语的人才。

(作者为退休大学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