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纹:重建与修复中的基督城

(档案照)
(档案照)

字体大小:

晚餐时间

前阵子与家人去了趟新西兰旅游,主要选择到景色优美的南部岛屿,远离城市的忙碌与拥挤。

驱车南下的这一路上经过了不少巍巍壮观的雪山、宽广的草地以及由清澈湖泊构成如画般的迷人景致。不过吊诡的是,令我难忘的其实不是这些明媚的湖光山色,而是对南岛最大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现况的感慨。

2011年大地震后,基督城的许多建筑一直处在修复中。据导游叙述,由于当地政府考虑到大部分的房屋结构在地震后都遭到破坏,而为了保证居民的长期居住安全与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程度,毅然决定对现有的建筑重新审核,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房子需要拆掉重建。

令人无限唏嘘

于是,地震后的前几年一直进行拆除这些危险建筑的工作。近两三年才真正开始大兴土木,不断重建与修复,而我们在基督城的落脚处虽属于市中心区域,眼前只看到一处处被围起来的建筑工地。

就在不远处,地标性的基督城大教堂如今也只剩下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冰冷的脚手架代替了原本哥德式风格的尖塔,闻名的玫瑰窗也遭受余震损毁不堪,而教堂将如何重建,或是否维持震后原样等方案至今仍无定论,其周围筑起的围板高高竖立着,更是令人无限唏嘘。

夜晚时分,本想在市区逛逛,但发现教堂旁的中央广场空无一人,周围邻近的商店大多在傍晚五六点已经打烊。静谧的街道除了附近酒吧与餐馆偶尔传来的音乐与谈话声外,只剩几栋办公楼和便利商店的灯还亮着,街上也只有几个零星路人。这一片萧瑟的景象感觉并不像是处在城市中央市区该有的面貌。

当地人也觉得混乱

当地导游兼司机透露,有好些原本居住在基督城的当地人因为近年来所发生的地震,而选择迁移到其他城镇。此外,为了配合正在进行的建筑修复工作,这里的交通灯、街道及车辆的行驶路线一直在更动,不只是游客,就连当地人难免也会觉得混乱。

重建家园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留下来的居民日子还是得照过,地震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创伤,但会痛的伤口终究会结痂、愈合。

大小灾害无论是发生在遥远的国家或在本地,都令人难过。天然灾害自然躲避不了,而居安思危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如何实践必要的防范措施值得深思。

小至幼童时期便要灌输必要的防灾意识,以及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至政府相关机构对外在建筑防灾措施的监查,都紧紧相扣,交织成一个国家应对各种灾害的安全网。这些周遭发生的事件与应对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以免紧急状况发生时,显得惊慌失措。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