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娜:其命维新

周曾锷(右)不吝将本地华文书业的光环给了杨善才。(周星衢基金提供)
周曾锷(右)不吝将本地华文书业的光环给了杨善才。(周星衢基金提供)

字体大小:

书店业是老行业,可这两三年来,当我一次又一次,在旅途上造访不同城市的新一代书店,已感受到一股“其命维新”的气息,如斯清新,而又如此叫人流连。这种感觉,可真好!

为了逛书店,许久不敢出远门的香港作家西西,忐忑挣扎于去还是不去之间,结果还是特地飞去了成都。由于健康问题,西西出行之前还特地去看她熟悉的医生,西西说得有趣:“像问卜,出行宜否。”

西西是我喜欢的作家,她在成都逛的其中一家书店方所我是熟悉的,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

第一次知道方所是在三年前,那时在广州,有一回到了珠江新城的新型商场太古汇,听说那是一座精心设计,获奖无数的建筑。在太古汇匆匆逛了一圈,却在无意间闯进方所书店,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方所玻璃门上几行香港诗人也斯的赠语:“但愿回到更多诗歌朗读的年代:随风合唱中隐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听’”。

真够胆识呢,当时心里想,敢敢就在这座国际奢侈品专店聚集的高档商场开店,而且是在这电子商务时代,实体书店不被看好的年代。

方所店里灯光柔和暖黄,整间店是个复合空间,除了分类细致,书本排列密密麻麻的书架,往里面走还有咖啡馆、艺廊,甚至服饰店,除了书本还卖瓷器、手工艺品、文具甚至服饰、时尚品。店内坐着、站着的客人或安静地翻着书,或细声的在咖啡馆中与朋友交谈。在方所逛了一圈,当时就想起台北的诚品书店,心想,这两家书店的格调真像,有一种精心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来到店里,很多人都会被周遭的气氛所感染。也不知道两家店可有渊源。

后来打听之下才知道,方所经营者为中国著名时装设计师,也即时尚品牌“例外”开创者毛继鸿,另外一个方所策划人是诚品书店元老廖美立。

第二次与方所邂逅是在今年春天,在青岛最繁华的山东路,也是名牌商品齐聚的商场万象城一角。听店员说,那已是方所在全中国的第四家分店了。相较于广州方所,青岛方所又有自己的个性,书店有地上地下两层,上下楼层之间以螺旋坡道衔接,书店同样分为阅读、生活、艺术、时尚等不同空间,里面还有个“小方所”,集合了绘本图书、儿童文具、儿童美学生活品的儿童读物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书墙十分壮观,也许是视觉上带来的效果,两次走进店里,都不想空手而回。

不管我们同意或不同意,商业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在改变中,书店业亦然,集书店、手工艺品、时尚用品与咖啡馆等混业经营的综合书店最早由诚品书店尝试经营,结果深受爱书与不那么爱书者欢迎,十数年来已成为台湾文化的象征,营业版图从台湾扩展至中国大陆。

今年作家节期间,国家艺术理事会与周星衢基金联办了一场有关书业的座谈会“星洲书业三杰——陈岳书、周星衢、陈育崧其人其事”。星期四的晚上,天空下着微雨,绵绵不断的细雨,欲停还下,雨丝从下午飘飘洒洒至晚间,可就在旧国会大厦的议事厅,老中青一群热心书业的文教界人士,还是陆陆续续坐满了200人的座位。

那天晚上,我有幸聆听几位华文书业界前辈陈蒙志、周曾锷、陈仲熙、柯木林及杨善才诸位先生回顾及畅谈他们的先辈、师长及老板,如何在七八十年前,在那个晦暗不明的时空下,在困境中走出道路,为新马,甚至东南亚各地华文书店业与出版业做出贡献。

座谈会最后聚焦杨善才先生身上,只因为大众书局老板周曾锷先生冲口而出的一句话:……其实做书店最成功的是杨善才。曾经在世界书局任职25年的杨善才,在离职之后的30多年至今,一直在书城一角,默默经营他的新华书店。在这之前,诗人陈志锐在座谈会的交流时段问了杨善才,在书店业处于低谷的现阶段,他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坚持60多年前的理想?杨善才的答案是肯定的,毫不犹豫而又义无反顾。

那是个动人的场面,不仅来自杨善才对书店业的无怨无悔,也来自周曾锷不吝将本地华文书业的光环给了杨善才。

那晚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诗经中“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大意是说: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书店业是老行业,可这两三年来,当我一次又一次,在旅途上造访不同城市的新一代书店,已感受到一股“其命维新”的气息,如斯清新,而又如此叫人流连。这种感觉,可真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