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纹:在生长的城市当游客

本地旅游作家叶孝忠(图中蓝衣者)以生活化与多角度的方式,带领参与者认识他居住生活了约四年的惹兰勿刹。(叶振忠摄)
本地旅游作家叶孝忠(图中蓝衣者)以生活化与多角度的方式,带领参与者认识他居住生活了约四年的惹兰勿刹。(叶振忠摄)

字体大小:

坦白说,如果不是《联合早报》配合文学节而举办的“文学漫步:我的导游是作家”的活动,我或许真的不太可能会到惹兰勿刹(Jalan Besar)一带去探索。

在自己生长的城市里当一日游客会是怎样的体验?

随旅游作家穿街走巷

有位参与者跟我分享:本地人少有机会停留,认识自己的本土文化。这句话确实说得很真切。

说来惭愧,细想自己到访惹兰勿刹的次数真的屈指可数,采访工作除外,印象中对那里的认识就只停留在旧式店屋以及曾光顾的几家咖啡馆。

我们常说岛国地方不大,想要旅行的第一个念头往往便是往外跑,出国游玩。可是旅行的意义不就是认识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了解当地人怎么生活,再审视自己所身处的环境吗?那对于自己所生所长之地,是否应该花更多心思去了解?

尽管上周六天不作美,但我与20几名参与者撑着伞,在微雨中随着本地旅游作家叶孝忠,穿梭于惹兰勿刹的大街小巷,听他细说这一带的过去与现在,从传统店屋的建筑美学、过去曾是沼泽地带的历史背景,到小市民的饮食选择等,以生活与多层面的视角,加深我们对这老区的认识。

店屋越矮代表建得越早

当中的趣味分享包括认识到店屋越矮就代表是越早以前的建筑,两层楼的店屋大多是19世纪建造,而三层楼的店屋则是1920年左右所建。

印象颇深的还包括有机会参访一家传统手工制窗帘的老店。此导览活动的参与者中,相信有好些跟我一样是初次认识到本地也有这类传统手工艺专业。

据了解,这曾在五六十年代十分受欢迎的帘子制作,如今已是夕阳行业。

不得不承认岛国的发展有时快得人们还来不及好好驻足看看当下的环境,就已经在转变。要年轻一辈延续已在消失中的行业并不容易。我们能做的,除了用文字、照片来记载岛国的过去与现在外,也能以行动来认识自己生活居住的环境。留下所谓的口述历史,也是十分珍贵的记录方式。

此外,有些时候,要认识一个地方除了从建筑外观与周围环境外,也要深入其中,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通过故事分享和参与互动,找回渐被遗忘的珍贵地方记忆。而这些一代代传下来,诉说着的曾经,正需要年轻一辈的参与才得以传承。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