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杨:未完成的性别革命

很多人虽然早已习惯女性在职场上和男性同事并肩工作,却同时还会自然而然地认定女性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示意图)
很多人虽然早已习惯女性在职场上和男性同事并肩工作,却同时还会自然而然地认定女性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示意图)

字体大小:

朋友最近吐槽,两名男同事同时因为“孩子生病”临时拿假,耽误了工作,“而且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得默默承担工作的朋友很不解地问:“我就奇怪了,孩子的妈妈去哪了?”

“在工作呗。”我的回答让朋友有点错愕,但马上也什么都明白,不需要任何解释了。

孩子的妈妈去哪了?在职场女性已成常态的今天,这是一个似是而非却不时出现的提问。很多人虽然早已习惯女性在职场上和男性同事并肩工作,却同时还会自然而然地认定女性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事实上,千禧世代的父亲正展现一种变化。在刚过去的父亲节周末,从很多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中,就足以感受到这一点。

或许是因为不少同龄人都已为人母,今年父亲节看到的很多贴文,都是她们和孩子一起为丈夫庆祝父亲节。一些小故事让人看到她们各自的伴侣,都同样在尽力操持着家务、分担育儿的重担。

另有一些贴文则讲述与老父亲的点点滴滴。这些“上一代父亲”各有不同,但却有某种集体形象:他们的父爱含蓄甚至无形,集聚传统父辈的特点:不善言辞、与儿女相处时间不多、在外奔波、忙于养家糊口……

两者相比,虽然都是父爱如山,但看得出时代在变化。

巧的是,就在几天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大家庭与人口研究中心主任杨李唯君在《海峡时报》上发表评论《“性别革命下半场”在亚洲的时机已成熟》。(编按:中文版本见本日《早报星期天·想法》)

性别革命的“上半场”已在过去几十年间基本实现,即女性劳动力大幅增加,打破职场上男性主导的模式。“下半场”则是指,男性在家庭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与妻子分担育儿和家务等责任。

杨李唯君指出,在欧美多国,男性花在家务和育儿方面的时间,自1960年代以来便在增加。但在亚洲,对于性别的社会规范转变较慢。她提到,父亲积极投入家庭不仅是分担妻子眼下的重担,而且为孩童成长带来多种深远益处,但这需要公共政策和社会风气的共同作用。

日本和韩国有着世界上最慷慨的父亲育儿假,新手父亲有长达一年的有薪假期,但杨李唯君指出,很少人利用这些假期,“因为(日韩)文化鄙夷这样的做法”。

相比之下,欧洲多国,尤其是冰岛(是的,冰岛男人不只是球踢得好,还是好丈夫、好父亲),不仅在政策上做到亲家庭,社会风气也对居家父亲充满善意。

的确,如果政府和雇主愿意给予父亲更多实际支持和便利,但我们仍无法彻底纠正对不同性别持有的刻板角色设定,一些公共政策将流于形式。

如果说,性别革命在亚洲已经“时机成熟”,那我们距离革命成功还有多远?

日前在中国大陆热播的网络电视剧《上海女子图鉴》有段相当前卫的情节:剧中女主角的前上司是个女强人,婚后仍驰骋江湖,丈夫则是个细心体贴的“奶爸”。如果说影视作品是思想启蒙,那么这或许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上海等亚洲大都市已出现性别革命下半场的希望之火。

所谓性别革命,并不意味着颠覆,而是去除两性角色二元对立的设定,接受夫妻二人在平衡家庭与事业的更多种可能。

事实上,不但父亲拿假照顾子女这样的事无可厚非,就算亚洲像欧美一样涌现出“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我们也应投以理解、接纳甚至欣赏的眼光。

(作者是新闻中心采访副主任(特稿))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