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孝忠 :再见北京

白塔寺的胡同里遇见鲁迅。(作者提供)
白塔寺的胡同里遇见鲁迅。(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面簿上提醒,三年前的此时此刻,我也在北京,贴了一张雾霾重锁万丈楼的照片,投诉北京的恶劣空气。三年后的今天,空气质量好多了。作为游客,我是喜欢北京的,但在这里生活,我就有所保留。我经常夸张地和朋友说,在这里过一条马路都需要半天,路太宽,城市太大,北京不是为正常人所设计的;坐出租车又担心堵车,约朋友见面,也做好迟到的准备,反正这座城市早已经为你预备了借口。当你得不到的时候,才会渴望拥有;当你不爱,你就会拼命地挑毛病;当有了距离,才会开始思恋;当你不再拥有时,才会珍惜。所以这次离开北京的时候,我不是没有半点不舍的。

为了改善市容,北京开始整治“开墙打洞”。胡同里的违章建筑一一被取缔,市井小店受到影响,被迫拆除,尚未高大上的“北漂”被嫌弃和驱逐。由于整个执行手法过于简单粗暴,也引起不少人的不满。确实,不少胡同变得更漂亮和整齐了,当地人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会不会因此失去龙蛇混杂的气息?面对复杂的问题,不太可能有两全其美的方法,我还是安心地好好做一个游客,在胡同的迷宫里乱窜,浅灰的墙和深灰的屋瓦,庭院里一株不知年月的老槐树,在灰色的海洋中,撑起了一树鲜绿的茂密,这是我熟悉的北京,也是我最喜欢的北京。

我们在白塔寺周围的胡同逛着,这历史悠久的片区经过了改造,变得更容易让人亲近了。拐入一条胡同,眼前赫然出现建造于元朝的白塔,造型和尼泊尔所见的类似,而这白塔其实就是由尼泊尔的匠师所建。我们继续在胡同里迷路,鲁迅故居也在这片区内,现已经改造成博物馆。由高墙外,我们瞥见那熟悉的树影,“那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两棵枣树是鲁迅给现代文学史留下的一道千古难题。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们没有答案,但这写法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正如我和此时此刻的北京,有了距离,有了空间,也有了更多想象,或许这就是喜欢北京的方式。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