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远漪:多管齐下应对塑料垃圾

作者表示,应对塑料垃圾应多管齐下。(网络照)
作者表示,应对塑料垃圾应多管齐下。(网络照)

字体大小:

记得大学三年级我在德国当交换学生时,曾在当地街头目睹两个画面,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一名西装笔挺,背着一个塞得鼓囊囊电脑包的年轻上班族,站在一家超市外的塑料瓶回收机前,将一整包至少装有10多个大小不一的塑料瓶,逐一放入回收机器中,然后满心欢喜地拿着一把零钱离开。

一名衣着落魄的老汉,手握棍子,在垃圾桶里捣来捣去,然后捡起一个个塑料瓶将它们装入大袋中,拖着袋子来到塑料瓶回收机前换取零钱。

数年前前往新西兰探亲时,大包小包给表亲带了一箱的物品,结果一开箱,听到的却是表哥好气又好笑的埋怨:“你带的东西包装这么多,这要给我增加多少垃圾?我丢垃圾是要付钱的。”

后来去奥地利旅游,在当地一家小超市购买日用品时,原本习惯成自然地伸手拿塑料袋装物品,结果却发现每个袋子一欧元,当下自然不敢用。

这几个经历其实都有个共同点——钱。无论是归还塑料瓶换取购买瓶装水的“押金”,鼓励再循环,甚至干脆别买瓶装水;还是按量计费,鼓励人们减少垃圾;或给塑料袋定高价,其目的都是为鼓励人们少制造塑料垃圾。

无可否认,钱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哪种方式比较有效,因国情而异,很难比较。据英国环境调研公司Eunomia去年底的最新统计,德国的固体废物再循环率全球最高,达56%,奥地利排名第二,达约54%,我国经调整后的再循环率则为34%。

新加坡环境理事会本星期发表的调查显示,国人每年总共使用至少17亿6000万个塑料制品。理事会接下来将展开宣导活动,鼓励人们尝试每天减少使用一样塑料制品。

有记者质疑,新一轮的宣导活动会如之前的“每天自备购物袋”活动一样,因国人积习难改,再次苍白无力。与其如此,不如建议政府推出更严厉的措施,如要求公众为塑料袋付费。

理事会执行理事长张佩兴回应说,还是应从教育着手,效果才能持久,否则有可能如一些地方那样,开始有效,一旦人们习惯付费后,问题又再浮现。

今年较早时,政府也曾解释,有别于其他禁用或征收塑料袋费的国家,新加坡并非直接填埋塑料用品,而是采纳垃圾焚化方式,所以不发生土地和水源污染问题。

我了解政府与理事会的出发点与顾虑,但在宣导活动与口号之外,任何直接面向大众的新方案,或能在社会激起一些涟漪,哪怕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多少能加深人们对塑料再循环的印象、使用塑料的罪恶感等。多管齐下的功效相信会更加显著。

Eunomia的报告就指出,那些表现好的国家都有再循环的多种政策,包括为居民提供便利,方便他们对垃圾再循环处理、提供奖励金、政府设立明确的环保目标等。

我国针对塑料的减少与循环目标是什么?如何增加国人对使用塑料制品的罪恶感?是否能效仿德国的塑料瓶“押金”制度?如何完善我国的再循环设施?怎样才能让多数国人学会垃圾分类、有效再循环?这些或许都是各界接下来可探讨的事项。

(作者是新闻中心记者 yuanyi@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