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继承‘岁数’以后

《联合早报》昨天庆祝创刊95周年。
《联合早报》昨天庆祝创刊95周年。

字体大小:

在岛国,我们只有一份《联合早报》是早晨出版的华文报,因此我们习惯只叫它“早报”。后来,我在中国常驻时,发现中国一些城市也有“XX早报”,才明白过来,对这份陪伴我们日久,就像一栋建筑矗立一处那样,扁平的这一叠,我们叫“早报”,应该是一种昵称。

昨天《联合早报》庆祝95年报庆,当中的“95”,有60年其实是继承了《南洋商报》的历史。它的“联合”当年是《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的“联合”,因此从《南洋商报》创刊算起,加上1983年合并后的35年,才得出了95年。

不能只是继承数字而已

这样,历史就悠久起来。要这么悠久的历史做什么呢?有时我会想。我们的前辈当年是怎么决定要以《南洋商报》的历史算起?1988年时,他们庆祝65周年报庆吗?他们有没有争论过,只应该庆祝5周年?或许那时,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是因为那样的决定,走着走着,也就快要来到100年了。95年快到百岁的感觉,那么浓重。

但是继承前人的“岁数”,不能只是继承一些数字而已。我总是觉得,我们得为这个比较大的数字负些责任,知道它代表的意义,了解它的过去,包括从前它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那时新闻工作者跟读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经常得按照现在的情况想这些问题,只不过说法改变了,称前者为机构里的“工作文化”、称后者为“市场”,其实在90年前,应该也有这方面的思路吧。那当时是怎样的情状?

我特别喜欢听老同事说着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碰到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怎么采访。有些前辈记忆很好,很多细节讲得很清楚,当年他们跑意外新闻的时候如何如何,《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的记者怎么争取独家新闻,家属掉着眼泪,记者怎么叫他们止住泪水把故事说一遍,还让家属把珍贵的照片给他们看和翻拍,并且把照片都扫回去,防止另一家报纸拿到。那样的故事,重新构建了当时的社会情境,报纸在社会上必然有一定的位置,才有那样的记者与家属的关系,家属应该也是读者吧。这些小小的故事,透露着当时社会的一些气息。

要把什么输入这‘95’当中

但这也只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了。在更早以前,又是如何?比如五六十年代的报人,他们一部分人,跟当时的政治、社会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一些可能是家人跟这些运动有关,这些怎么影响他们的工作,怎么影响他们的人生?

这是我喜欢翻旧报纸的原因,像是跟更老的同事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多了以后,把它们放在时代的背景底下去梳理,我们才了解一些当时的趋势和思潮,了解报纸的性格,也才谈得上所谓的继承。

最近跟两位同事上好电台963谈早报,发现渐渐也轮到我们说我们的时代的早报故事了。继承之后,我们开始面对要把什么“传”下去的阶段。那样,我们就得想想,当我们是后人的“前人”,我们要把什么输入这“95”当中,传承中的“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作者是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主管)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