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涂鸦艺术

某种意义上,艺术是永存的。(作者提供)
某种意义上,艺术是永存的。(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留学博客

涂鸦作为一门艺术,充满着争议。它与街头艺术不一样,街头艺术拥有充足的时间创作,涂鸦因为不合法,每一次创作,时间都是争取来的,十分不易。

此次前往纽约玩游,便在布鲁克林瞧见街头涂鸦遍布大街小巷和地铁高楼。

也许因为新加坡看不到这些肆无忌惮的涂鸦,当导游介绍涂鸦时,脑海里联想到的是在公共、私有设施或墙上的有意标记。

纽约涂鸦艺术小有名气,来之前就在不少电影里看过,可我没想到,它的由来意义重大,不该轻视。

美国60年代社会中充斥着对公民权的渴望及期待。先后出了约翰肯尼迪、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艾克斯这些人物大力推进民主与平等,没想到60年代末期,这些人物先后都被暗杀。这些事件一下子让充满希望的民众突然之间失去方向。

在愤怒的气氛下,“TAKI 183”有一天突然出现在布鲁克林街道上的墙上。那只不过是一个名字和涂鸦者居住的街道。在布鲁克林平民窟里,穷人的命运随着那些暗杀继续注定永不能翻身。到处可见的“TAKI 183”随后更像穷人在呐喊,期待人们认可并承认他们的存在。

“TAKI 183”是纽约布鲁克林第一个涂鸦在墙上的标记,但不是最后一个。

大家对现状的不满和气愤逐渐表现在纽约道路两旁的墙上。在城市里来回穿梭的地铁也被画上各种符号和图画。地铁列车上的涂鸦成为布鲁克林和曼哈顿青年之间的沟通桥梁。当时若想要了解当前的形势不是翻阅报纸,而是分析墙上的图画和文字。

逐渐,涂鸦开始受欢迎,街道的墙也开始没位置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旧作很快被新作品覆盖。有些人也许会觉得被覆盖的作品可惜,可是它象征着新时代的到来。涂鸦表达的内容十分广,从担忧未来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到女权主义,涂鸦者的每一幅图背后,都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

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曾认为,人性本恶,暴力是人们向往的手段。纽约的涂鸦却悄悄展现人类在极度愤怒下不一定就会向往暴力战争,反而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把心中的怒火变成艺术。

可惜的是,80年代纽约市长鲁迪·朱利亚尼为了纽约城市的面貌,决定把所有涂满涂鸦的列车清掉。最后一辆拥有涂鸦的列车在1989年5月被清除,可那时已为晚了。墙上所谓凌乱的字迹和图画早在人们的心中种下公民权意识的种子,再次掀起一股力量,推进创造真正平等的法律条令。

如今,每年好多游客来到布鲁克林,只为观赏这些涂鸦。布鲁克林也已不是“二等移民街区”,它成为涂鸦艺术的圣地。

艺术即便被打压,但它还是会像石头缝里的小草,顽强地活着。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