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智慧:坏事不一定全坏

字体大小:

“乐观的人,可以改变…”

星云大师说:分享故事:62岁时,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大家熟悉的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儋州,当时的海南是蛮荒之地。到底如何蛮荒?就是所谓的“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再加上语言不通,习俗差异,而且连书籍笔墨纸张也没有,让苏轼开始时,也是觉得非常痛苦。 但苏轼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他给三儿子写信说:“牡蛎这玩意太好吃,千万不能让朝里士大夫知道,他们知道了一定争着来海南,那我就没得吃了。”没有朋友陪他,苏轼就自己找乐子—他办起学堂教起书,后来还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以及第一位进士符确。

这并不是苏轼第一次如此积极乐观地看待逆境,早在他被贬到海南之前,他也曾流放到瘴气横行的惠州。朋友们当时写信安慰他,他却回信说:“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原来,就在惠州,他爱上了吃荔枝!

后人曾以“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来形容苏轼;这句出自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句子,意思是,世界虽给我们带来痛苦和磨难,我们仍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两面结合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乐观,也没有绝对的悲观;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乐观、悲观,当然有外在的因缘,但多数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从前秦人失去一把宝剑,不但不懊恼,反而说道:“天下人失之,天下人得之”。失去与拥有,包容与喜舍,其实是一体两面,唯有将两面结合起来,我们才是真正提起了全部。

苏轼在海南岛的孤寂落寞,与当初的飞黄腾达相比,简直判若两个世界。但苏轼随后一想,宇宙之间,在孤岛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岛,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蚂蚁,当它爬上一片树叶,这也是它的孤岛。所以,只要能随遇而安,就会快乐。凡事往好处想,就会觉得人生快乐无比。

得失不二

就像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最年轻得主,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Malala Yoursafzai)。她因捍卫女性教育权,而在放学途中被恐怖分子塔利班组织枪击,生命一度垂危。可当她站上诺贝尔颁奖典礼时,她说:“我不想报复恐怖分子,我想教育塔利班组织的儿女。”这份同理心,不仅是让原谅成为可能,她也把一件看起来是绝对的坏事,变成了要改变别人的宽大。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乐观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持乐观的看法;悲观的人凡事都往坏处想,持悲观的看法。人不应因一时的得失,而得意忘形或萎靡不振,认识到得失不二,不住于得,不住于私,以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行其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