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告别

作者因疫情无法返回北京大学,只能在新加坡补拍毕业照。(陈舒芬摄)
作者因疫情无法返回北京大学,只能在新加坡补拍毕业照。(陈舒芬摄)

字体大小:

想了很久很久,却仍不知该如何提笔,因为真正的告别是无从谈起的。有太多想说的,和说不完的,以至于涌上心头的反而是久久的沉默。

在最后的里程碑里,这一届毕业生站在模糊的边界上,不知何去何从。原本最美好的毕业季,却让我们经历了迷茫、不解、失望、愤怒、遗憾、无奈、麻木等等复杂的情绪转变。

我们毕业了吗?疫情影响下的毕业季是形同虚无的。毕业典礼变成手机屏幕中的直播,没有拨穗、毕业照、毕业证书,没有与燕园各个熟悉角落的道别。

没有与朋友们在五道口欢聚的宵夜,没有大半夜在宿舍的促膝长谈。没有电动车在北京黑夜中划过的身影,没有行李拉过宿舍走廊的送别。

一切定格在今年一月寒假每个人仓促的离开。没想到这一走,就是永远。

连宿舍里的东西,也须要拜托还在北京的学妹帮忙收拾。我坐在电脑前,用了半个下午的时间,静静地看着自己三年半的回忆被装进几个箱子里。

少了仪式感,也没有了时间上的节点,和心理上的临界点。我们仿佛很早之前就毕业了,也仿佛到现在为止还没毕业。

我并没有机会好好思考这四年来的得与失,成长与回忆,而是反复陷入一种难以置信的质问里: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吗?

然后在还没做好准备之时,又感觉被一股隐形的力量推搡着踏入社会。夹杂着一路来对自己身份的迷茫,被迫去面对社会赋予我们的新身份。

岁月过了,总觉得没有好好珍惜。一切的挽留,在岁月和时间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我还没来得及跟学生身份的自己好好告别。

翻开2016年9月22日写的日记,当时刚开学两周,选课是我们最大的烦恼,每听一堂课都要考虑自己是否要留下继续选课:

“慵懒的下午,我在课室里发呆。老师在讲述汉语口语课的注意事项,我半听半放空,为这样美好温和的下午感到暖暖的。

坐在我座位前的是呆,我趴在桌子上拍了拍他的头,他回应的点了点头。一旁的智秀正温柔地抚摸我的发丝。良久,呆转过头,说了一句:‘你留下来吧。’

真希望,这一刻能成为永恒。”

那是最普通的下午,最习以为常的陪伴。当时午后的阳光与温暖,是闭上眼睛就能回到的场景。

感觉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自己最想念的终究是最平凡的事情。这些普通的回忆,当时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往后的日子里,却都是让人终身难忘的事情。

当往日的平凡成为日后的曾经,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抓不住的东西,一晃就成为遥不可及的回忆,无论如何再也不会重来。

对于终于结束的起点,我想,要是能有机会,我最想做的其实是跟同学们在教室里,最后一次一起上课。最后一次去食堂吃个饭,最后打一次球。

人们总是唏嘘时光的荏苒和无情,但这也是时光的动人之处。一些东西将会永久定格在记忆里,成为心中最柔软温柔的一部分。

特别感谢有《留学博客》的机会,写了很多很多篇属于自己的《汐游记》,成为了许多回忆的温暖依据。

在旅游和文字间,总感觉在某个地方留下了21岁最美好的自己。是北京吗?垦丁?漠河?川西?青岛?承德?还是哪个我去过的那么多的地方?

有时还会挺想念以前的。但我也不会再停留在从前了。

到了最后的最后,只缺少一个告别。与青春,与回忆,与从前的自己,所缺少的告别。但有时候也会觉得,或许这是冥冥之中最好的注定。

几天前,我的泰国朋友呆发了一条微信给我:“刚刚在地铁遇到一个像你的人”。霎时梦回我们都还在北京的日子。

毕业后,异国的我们,不是再也见不到,而是很难再见到。最痛心的是,你的影子还处处存在我的生活里,但我知道那不再会是你了。

缺失的告别,意味着未完结的结尾。感谢我们最初的相遇,也愿我们终将一日,能够再次出现在彼此的生命里。

再见了,《留学博客》。再见了,北京。再见了,过去四年的每一个我和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