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语增值

( 唐家鸿摄)
( 唐家鸿摄)

字体大小:

作者一句话:纵然双语教育波折重重,但愿柳暗花明又一村。

由于在A水准中考取佳绩,我被教育部遴选参加总理书籍奖的面试。当中最刁钻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学生,像你那样,热爱华文?”

踏上归途时,反复思考那道问题,令我百感交集。我的双语征程,屈指一算,已12年了。直至今日,我对母语的执着,都未曾动摇过。我和母语向来都唇齿相依,紧紧维系在一起。

中四时,基于对华文的热忱,我毅然决然选择了修读翻译与中国通识。把科目申请表格填妥后,想起一次校内露营时,和朋友谈到了升上高中的忧虑。

组长听见后,以关心的姿态对我说:“别担心,上了高中可以drop Chinese! ”

当时,我愣了半晌。

身旁的朋友,笑着对组长说:“但她最喜欢的科目是华文呢……”

顿时,大家面面相觑,空气变得冷清。

修读华文竟然是额外的负担,放弃反而是种解脱。这种心态不外是社会的缩影,让我唏嘘不已。

其实,问题的症结与制度有关。只要中四高级华文及格,上了高中后就可豁免修读华文,那过去在华文上下的苦功,岂不是前功尽弃?这种制度,宛若含辛茹苦地铺了一段路,却在中途堵上一道墙。

反观General Paper (GP)是必修科目,要升上高中或进入大学,GP至少要考个C甚至以上,要求严格让学生们不断地累积词汇,英文水平也随之进步。为何华文得不到同等的重视呢?许多学生对华文不屑一顾,正是因为华文成绩不会影响他们升学。

双语政策实施多年,怎么仍有许多人与华文渐行渐远?

古人的智慧,能让我们有所启发。《三字经》里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道出了父母与老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的角色。一位好老师能引领学生走向康庄大道。相同的,如果父母常用华语和孩子沟通,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爱上华文。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取消中小学部分考试,让我极其讶异。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腾出更多时间追求课外兴趣,但若在学习语文的黄金阶段取消考试,会让学生、家长和老师,有所懈怠,无所适从。少了分数的鞭策和考试的监督,能让人真正重视华文吗?一旦没有明确的目标,何来的上进心?

犹记得小学时,我是个积极向上的学生,常常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次下课后,追上老师向她请教。

不料,老师却敷衍我:“这题不在考试范围内,不用知道!”便走出课室,空留我一人,呆在教室中。

当时,心灰意冷,让我痛定思痛加倍努力,最后还算闯出了一点成就。如今,都上大学了,那也成为陈年往事,却依然挥之不去,给我留下了阴影。庆幸当时我并没放弃自己,但偶尔还会想,要是这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的热忱,会不会因此而被扼杀?

每每没有考试的督促,学生和老师都松懈下来。一旦考试迫在眉睫,才开始认真对待课业。以我的亲身体验作为借鉴,大刀阔斧地取消考试,恐怕只会加剧这种“不考,就不学”,甚至“不考,就不教”的心态。

正是这样的心态会让双语教育,跌入万丈深渊。

有鉴于此,当一切方法都落空时,考试能作为一种力量,推动大家前进。

最近,牛车水中秋节灯饰,再度激起双语教育讨论的波澜。这勾起了我多年前的回忆。当初,春节来临时,我担任“春到河畔”的讲解员,带领访客参观展览版,为他们解说新年的由来及习俗。既然农历新年时能招募学生参与,那也应该把这类有意义的活动,扩展到其他传统节日。中秋节筹委会不妨考虑,举办征收祝语比赛、书法比赛等,让学生发挥创意,交上成品,让牛车水张挂着来自不同学校的作品。修读翻译的学生,也能提供意见,纠正那些用词不当之处。这样一来,除了能集思广益,又能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传统佳节,真是一举两得!

若要让人重新注重华文,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华文,成为每个高中生必修的科目,制造学习母语的最佳氛围。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四高华及格了,就没必要修读H1华文。因此,应提高H1华文的水准,同时将华文成绩作为进入大学的门槛。若不决意把这制度的漏洞及时弥补,所有挽救母语的努力,将是治标不治本。

社会不应逃避,而是该正视华文步入衰落这棘手的问题。着重于栽培更多双语人材,才是上上之策,否则下一代,谁来将母语薪尽火传?是时候,让母语重见天日了!是时候,为母语增值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