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路透社)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路透社)

字体大小:

作者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编注: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孙衍《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书名)

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了很多,一开始只聊聊八卦,哪个女孩儿谈恋爱了;新买的衣服好丑但又不想闲置;最近新追的电视剧烂尾了;不小心在某个老师的课上睡着了……

有时候也会聊一些较有深度的话题,例如近代年轻人为何越来越崇尚“丁克”;是否越来越多人能接受LGBTQ群体;家庭代沟;未来的压力……

认识的朋友越多,越觉得18岁,是个很有意思的年纪。“18岁”“青春”“高中生”“篮球队”“早恋”“梦想”,每一个词都是带着光芒,耀眼到很多年以后回头看这段时光,都会从骨子里觉得温暖。

人在这个年纪逐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无论是比以前更注重外貌,还是对自己成年后将面对的一切都有了更清醒的认知,抑或是对往日的种种更能放得下。这个年纪的少年,也避免不了的开始自傲,喜欢向世界展示自己美好的生活,对看不惯的事物大肆批判,对想要的东西执着而又偏激,求知欲望填也填不满;18岁的少年像是世界上最大的矛盾体,他们像夜幕里的海潮热闹而又安静,浮躁又沉稳,时常自卑,时常逾矩,时常犯错,骨子里透着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但同时又对或好或糟的过去念念不忘。

少年们一样,却又不一样,每个人都是银河中的一颗星,散发着温和又耀眼的,只属于自己的光芒。

我身边同龄的朋友,大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他们有的是像男孩一样坚毅而又大大咧咧的女孩,有的是温和细腻让我自愧不如的男生,有的才华横溢,有的美丽动人像蜂蜜和玻璃一般耀眼,有的文科好,有的理科好,有的喜欢猫,有的喜欢狗。总之,你很难用一个特定的词去形容他们,甚至连性别,男与女,都很难定义他们,他们是风,是海,是玫瑰,是月光,是太阳。你若说他们阳光,但他们却能给你罗列出一堆自己的阴暗面;你若说他们灿烂如夏花,他们说夏花比不过我鲜艳的理想;你若说他们是活在灾难中的一代,可他们身上热烈的光又让你觉得世间没有任何事能阻止他们发光发热。少年头脑清醒,却也能为情痴傻;少年躁动不安,却又能沉静下来;少年自私,深知自己的感受比大道理重要,却又心怀天下,拼尽全力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国家。他们心怀希望,闪闪发光,是这一生中你见过最耀眼美丽的烟火。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中写道:“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推特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动漫和小说里,拯救世界的主人公往往都是高中生”,评论回答说,“因为成年社畜(通指压力较大的上班族)已经被压榨的对生活没有希望了,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了,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是了,这真的是少年人才会做的事,不切实际,愚蠢且勇敢。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总思索着是否该引用一些名人事例来让我的文章显得更有深度,但其实,我自己并没有这类知识的储存量,而我也清楚自己并不是个有深度的人。我承认自己肤浅,是“外貌协会”,喜欢许多不被家长认同的事物,常常难以静下心去读书,生活里时常除了学习和普通的校园生活再难有其他涟漪。但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甚至想一直活在这个年纪。我相信人人都会像我一样,有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永远活在校园里,永远活在最美好的少年时光,即使知道这不可能实现,却还是常常怀念。

在此,愿与我相同又不同的所有少年,都能明确地爱,直接地厌恶,真诚地喜欢。

(编按:“丁克”指英语缩写“DINK,double income kids”,泛指双薪无子女的伴侣。)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