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发现周围不少友好,都成了“空巢”老人。这些友好包括了旧同事,他们大半辈子勤奋工作,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将子女抚养长大,供书教学,有的还为了一圆子女的心愿与梦想,倾囊所有,用尽积蓄,甚至连老本都全然不顾,一心出资保送子女到国外出名的学府深造。
最终,这些友好的子女,有的志在四方,有的羽翼已丰,学成之后,却在异乡扎根,或是成家立业,无论得意或失意,似乎都没有打算回国的意愿。
友好当中,大多数都明白“养儿防老”的时代已经过去,养育子女只是做父母理所当然的责任,也知道要是老来还要让子女奉养,岂不是加重子女的负担,成为了他们的累赘?因此,他们早已做好了如何度过余生的盘算。
子女不在身边,虽然还储存了些老本,可是,毕竟大半生工作习惯了,即使退休没活干,大多数也不愿过着饭来张口,闲来观天望云,四处溜逛的日子。为免成为无所事事的废人或是“寄生虫”,为免跟社会脱节,有的当义工去了,有的今日跟老同事聚会,明日找校友茶叙,或是参与一些康乐活动,报读自己喜爱的课程等等。
这样的生活方式,乍看起来,安逸平和,幸福无忧。终日不必为琐事操心,不必为三餐一宿烦恼,穿得够暖,吃得够饱,而且还有“闲钱”,可以远游,也可近旅。因此,除了按时缴交水电费与其他各种拉拉杂杂的费用之外,每天便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出门,按时运动,按时上网串门。健康稍微差点的则难免得按期复诊,按时服药,最幸福的莫过于按时跟至亲相聚,按时与子女同享天伦,或是含饴弄孙,生活说得上是安享晚年,确实羡煞旁人,夫复何求?
可是,一个人好不容易来到这世上走一遭,总不可能只是为了吃饭、睡觉、旅行,上网以及看顾新一代而已。果如是,那跟一台输入既定程序的机器或者电脑又有什么差别?
吃饭睡觉旅行顾幼之外,是否应该保留一些时间给自己,追求精神上的恬适,寻找生活上的情趣?要如何去追求与寻觅,那就得按个人的要求来决定精神与生活的素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