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果:生活的味道

字体大小:

为什么我国的小贩文化如此独特,因为它从来就与观光无关,与旅游无关,它不在于吸引目光,而是关乎好好生活。

饮食之所以成为文化,那是因为每一口的细嚼慢咽,不仅是一抹满足口腹的美味,更是一阕难以复制的回忆,或是一段平凡无奇的小故事,平凡得波澜不兴。而愈是平凡,有时愈加难忘。

我们四人是大学死党,却因各忙各的已有近十年没聚。冬至那天相邀出来叙叙旧,在安排地点时,我提议不如去小贩中心吃鸭母捻(又称鸭母淋,潮州汤圆)。其中一人住在勿洛一带,而临近的凤山熟食中心曾是我们常光顾的,老友说那里刚好应该就有一摊花生汤圆。

冬至相聚吃汤圆,在草根气息弥漫的小贩中心,倒也契合,倒也多一份自在随性。新加坡国土不大,然凤山离我经常活动的场域较远,竟也有整十来年没再踏足。而我唯一留有的模糊印象,就只是曾和老友们在那儿聚了好几回,吃了什么聊了什么都忘了,没忘的倒就是彼此的友谊了。

上周配合我国小贩文化获选入世界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名录,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安排了小活动,请网友留言分享难忘的小贩及食品。在诸多留言中,网友表面上谈的是美食,实际上分享的是情怀。

例如有朋友留言:食物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满足,也是一种回忆。而她最美好的回忆,是80年代年少时,母亲牵着她早晨到邻里公园散步,之后再兜到附近的熟食中心,来碗热腾腾的汤面。那摊面食依旧经营着,味道没变,人情长存。

还有一位朋友写道,她喜欢吃的传统美食是水粿,而这也是她父亲的最爱。每每在享用这道小吃时,就会想起父亲的身影。难忘他一边享用,脸上一边浮现乐开了怀的表情;更为难忘的,却是喂他吃最后一次的那一天。

另一名网友从70年代,就光顾某摊炒粿条至今,40多年了老摊主始终亲力亲为,独自经营,而他翻炒锅铲的声响,从早期的玛格列通道到而今的直落布兰雅,依旧铿锵有力,但愿不会成为绝响。无独有偶,另外一摊的炒粿条,朋友则留言说摊主在卖力翻炒粿条时,总会时不时必须踮起脚尖,这一起一落的惯性动作,不是为了节奏感或是引人瞩目,而是单纯为了活络酸麻的双腿。

为了谋求生计,所有的摊贩都是那么不容易。因为这本就是生活,生活从来都不可能容易的。有网友就回忆说,格外钦佩高中的某名同学,晚上得到父亲的海鲜烧烤摊忙里忙外,而隔天一早上学,依然一副精神奕奕的样子,难得的是他还考取到漂亮的好成绩。

这就是与我们生活如此贴近的小贩文化,贴近得几乎连我们好大一部分的生活故事,亲情的,友情的,温馨的,沮丧的,都与之紧密交融,甚至可以这么说,小贩文化就是你我的生活文化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小贩文化如此独特,因为它从来就与观光无关,与旅游无关,它不在于吸引目光,而是关乎好好生活。

某网友说得好,她介绍的是闻名遐迩的海南鸡饭,然她难忘的都不是那些网红小贩,而是陪着她一同走过成长年月的邻里档口,也是她最为熟悉的平凡口味,平凡而真实,那才是生活的味道。

至于我最早的小贩记忆,或许就是小时候村口的咖啡茶水摊吧?我在家中排行最小,父亲不必上班的日子,偶尔会牵着我到那儿吃个包子。父亲自己点杯咖啡乌,给我点热阿华田。饮料太烫,父亲会帮我倒一些在茶托中,细心吹凉。我总是双手捧着茶托,一小口一小口啜饮,也许是怕烫,也许是不舍得太快喝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