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修读南洋华人相关课程,教授说“南洋”这词隐喻中国中心的视角。只有站在中国,新马才属“南方”,不知为什么这句话我记到今天。


我来自台湾,属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地区,初来乍到也以中国视角看新加坡,对这里的文化变异起初带着不屑的眼神,好好的华人文化、华文华语,怎么来到远方就变四不像?


“四不像”这词自是带贬义,也透露缺乏世界观的我怎么把文化融合看成文化退化。的确,那时和外国朋友聊到新加坡的华人华语,话语里藏不住我们对拥有纯正中华文化血统的优越感。


这股优越感很惹人厌,也难怪不受到新加坡朋友的欢迎。但吊诡的是,我的新加坡朋友对于这种文化融合的态度也是很暧昧的。表面上称自豪,却宁愿用英语而不是私下常使用的华语和我沟通;抑或沾沾自喜地用台湾腔的华语说话。


多“新加坡华人”


好多年过去了,当我因求学或工作见多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华人以及不同英语系地区的人,我才渐渐明白,新加坡的华人文化和我来自的文化不同,是文化在不断变迁的历史下必然的结果,毫无对错优劣之分。


而这个问题最近又有了更清晰的回答。


前个星期天和朋友到华族文化中心观赏“Singapo人:新加坡华人·探索本土华族文化”展。不得不说这是我难得看到本地非常别出心裁的展览,走进展场前我们会拿起一个腕表,用它在不同展区完成各个调查,一方面让主办单位收集大数据,一方面也看看自己是否和多数新加坡人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有相同的选择。


在展览结束后,通过腕表收集的资料,我们可以打印出一张很细致地分析自己有多“新加坡华人”的表格——到这里也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新加坡华人是多么多元甚至流动的身份状态。


“多元”不只是以种族为单位,光是华族里就有它的多元面貌,尤其是新加坡华人。


展览有太多细心的巧思,每个抽屉每扇门打开来都有惊喜,对“新加坡华人”的诠释也不落俗套。什么是“新加坡华人”这样的命题可以回答得很轻松直接,但策展人显然很用心地挖掘了新加坡华人文化更深一层的形成原因,展览不只是简单地从历史层面交代,还有从文化、语言、习俗、方言群各个角度切入,并不用简单的摆设,而是互动性很高的科技来吸引我们的注意。


“新加坡华人”这个展览名称很无聊,但走进展览后没有一刻让我感到无聊。


多元的美


在新加坡久了,除了国籍我不大敢说自己是新加坡人,总觉得这个模子我套不进,许是我英文不如同侪好抑或华语不太道地,但看完展览深刻明白了一件事,“新加坡人”不是一个生硬的模子,它是个更强的文化认同;过去我以为的四不像其实本质是多元的美。身为新加坡人——或想/须要了解新加坡的人,强烈建议观赏这个展览。


走出展场,星期天下午的雨一直下,大厅的警卫望着空旷的大厅发呆,整个展览看不到10名公众,实在心疼这么用心的展出会被遗忘。


(作者是UFM100.3 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