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帼英:组屋风景

(档案照)
(档案照)

字体大小:

我住在所谓的成熟组屋区里,周围有四五 十年屋龄的老组屋,也有一些近年刚盖好、高耸入云的新组屋。穿梭在邻里组屋之间,常常留意到组屋群的变化。相隔几座的组屋,景色就有变异,甚至环境气氛也截然不同。

有些组屋虽上了年纪,但保养得很好,干净整齐,像优雅老去的明星,头发眉目梳理整洁,化个自然妆,就让人看上去很舒服得体。走几步路到下一个组屋群,同样是屋龄不浅的老组屋,公共走廊上却杂物囤积,地面处处是垃圾,给人杂乱龌龊的感觉。不到两百米的距离,两群组屋为何差别这么大?组屋靠得那么近,想必负责打扫的是相同的清洁单位,甚至是同一个清洁工人。是跟住户的教育和经济状况有关吗?也说不过去。这些组屋年龄相仿,住在里面的族群阶级背景应该也相似。

一座组屋可容纳上百个单位,每个单位即是一户人家。这许许多多户人家每天上楼下楼一举一动,都牵动影响着组屋的居住环境甚至是文化性格。社区花园有人每天在修修剪剪吗?大家有没有“自动”把大件垃圾拿到楼下垃圾收集处,还是堆积在电梯口?单位前有没有摆放整齐,还是堆满杂物?

以前的组屋,以延续甘榜生活为设计主轴。对望的组屋楼层和共用的走廊设计,让每户人家每天都看见、经过彼此的生活。你我的生活都在大家的目光中展开。你家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后来人们越来越讲究隐私,于是组屋的设计随之改变。如今共用走廊的设计逐渐被淘汰,组屋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减少每个单位的住户与其他住户碰面的机会,角楼的设计因此越来越普遍。

喜欢看组屋人家如何打造各自组屋单位前的公共空间。住在组屋底层的多爱在单位前的空地上种植各种花草蔬菜水果,当起城市农夫,打造迷你菜园。看见过一户底层人家在门前搭起了木台阶,上面摆放户外用的桌椅,周围还以各种羊齿植物和木雕作装饰,散发出悠闲的热带岛屿风情。有谁会想到在新加坡组屋小区里竟然能找一个“小峇厘岛”?

在另一座组屋,我看见细细柔柔的柳枝从四楼的走廊冒出头来,在风中静静地跳舞。虽然没有湖水相衬天鹅作伴,但仍为千篇一律的组屋,注入了一点诗情画意。

这些庶民创意是组屋最动人的风景。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