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余:手记中旅游

人口约1000人的斯卡圭小镇,竟然邂逅一家布置讨人欢喜的小书店。(作者提供)
人口约1000人的斯卡圭小镇,竟然邂逅一家布置讨人欢喜的小书店。(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手写手绘的是当时所见,如果没有这记录,当时一些细节后来大概不会记得。

老念着多年前西班牙旅游拍下的那些照片,最后一次全程用单反相机拍照,早期的数码单反相机,记忆卡代替了胶卷,已经不像拍胶卷那样的“斤斤计较”,还是有每一张照片仔细拍的感觉。那也是最后一次旅游回来后认真整理挑选,到“彩色中心”印出照片,贴进一本小相簿里。那一次也带了一本子,做简单的旅游手帐,那时候还不知道手帐这名词,在小簿子手写,记下旅途小点滴,文字旁简单画个草图,称它手记。

后来用了傻瓜相机,同样是数码,用起来和单反很不一样,不须挤眉弄眼通过观景窗取景,它背面有大的液晶屏,举手瞄准目标,一目了然。相机重量手感不同,拍照心情也改变,这之后不再把相片印出来,没有了相簿。有一两次出游甚至不用相机,手机可以照相了。还好这一路上在本子里的涂涂写写继续下来,留下好几本旅游手记,代替了相簿。

我的旅游手帐,没什么规划,不一定每天认真记录行程,随意地有感才动笔。旅程中一直行走的话没机会摊开本子,等有机会坐下,比如走京都石屏小路时在一家咖啡馆歇息,快手快脚用20分钟半小时速写咖啡馆柜台,年纪老大的老板娘,和坐在柜台前的老顾客有一句没一句聊着天的情景。那天是随意走进咖啡馆,后来想不起在“石屏”哪个角落,是看别人的旅游纪事网页,照片拍了咖啡馆内部,对照我的速写一模一样,原来是这家cafe,有店名有地址,也才知道是舒国治《门外汉的京都》写过的。

手写手绘的是当时所见,如果没有这记录,当时一些细节后来大概不会记得。台北有次到桃园观音区的水来青舍,从山西搬移过来的清朝古宅,吃一道道美味素食,我的本子里画下这些菜,沙拉里有黄梨、芒果、百香果、生菜、芭乐(番石榴)、芹菜、红萝卜丝、豆、乳酪条、核桃、紫苏梅。还有一道豆腐点芥末加蒟蒻片,手卷寿司,串烧火烤菇以花椒盐调味,紫米饭加紫菜片和自家泡菜,黑椒调味的三杯菇,番薯叶高丽菜,最后是莲藕汤,屋外大片莲花池塘,莲藕应该也是就地取材。多年后重温,那丰富的一餐还历历在目。那次行程的重点是《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体”,本子里也记下精彩这一节。

“在斯卡圭(Skagway)只有两条小街的小镇中心,竟然逛到一家小书店,Skagway News Depot。以前或许是镇上的小报社,橱窗后还摆着一台古董小印刷机,铅字凸版印刷那类的。卖不少关于阿拉斯加的书籍,有些还是作者签名本。有趣的是,一进门有张小书桌,像是给作家签名用的。”那年正准备接手草根书室,在这个人口约1000人的极北小镇中竟然邂逅一家书店,窗明几净,布置讨人欢喜,感触良多,画下书店外观,写下这段旁白。

不记得有这情节:“吃京果子。绿色豆形,不是年糕类的,像绿豆糕那样的。”本子里贴一张果子包装纸,旁边手写着“西本愿寺对面的龟屋陆奥京果子店。”有名有据,肯定吃过,果子味道确实没有记忆了,有机会重游,或许该再尝尝。对页写“穿过小街巷到东本愿寺时已3点多快4点,大殿正开始下午诵经,静坐榻榻米上听经。”图画是正殿局部,一面听经一面动笔。

到京都锦市场前经过“锦小路路口的菜摊”,网上贴出来时,朋友留言:“认得这里。”图画里加了细斜的雨丝,有个打着伞的行人,回忆起那天天气稍冷,躲进菜摊后面的咖啡馆喝咖啡吃三文治,还买一包咖啡粉带回家。手帐里的白川乡,站在高处望山谷中一栋栋小屋,漫天飘雪,白茫茫一片,只有合掌屋的茅草屋顶和周围环绕的山坡树木穿插带深暗绿色。3月天打算来看绿油油的小村炊烟,想不到一股寒流,完全不同的天地。手帐里留下了当时真真实实的氛围。

有一页画中年人拿麦克风唱歌,文字写:“我心中的歌献给你。导游临别时唱一首歌,森林中自创的歌。”图画下面一行字,该是导游说的,不知道是真的还是笑话:“勿洞广西人多,从前广西人到彭亨州文冬找生活,回乡时说生活不错,乡人听错,纷纷来到勿洞。”那次到槟城顺便北上勿洞,两天旅程这位导游带团,他年轻时走入森林。特别画下他的脸容,就如他其他伙伴们,他们的脸庞刻画着时代的印记。

出游前总是非常庄重地准备一本新册子,却从来没有填满过,结果是一本本只用了一半或不到一半的本子。后来学乖了,出发前拿出上次的本子,虽然不同行程,在同一本子里继续写继续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