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凳子企划 46老凳 艺术手下重生

字体大小: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在南洋女中旧校舍科学实验室使用的46张凳子,陪伴一代代南洋女生,也随后迁入新校园。该校艺术特选课程三位老师看到老凳子的价值,今年初发起“Project凳子”艺术企划,集合本地艺术家、校友、校长、师生的巧思妙手,近日已完成创作。记者走访部分参与者,一探他们为老凳变身的理念与背后故事。

看凳是凳,看凳不是凳。

南洋女中46张至少有50年历史的老凳子经过本地艺术家、校友、校长、艺术特选课程老师与学生的巧思妙手赋予新生命,化作件件装置艺术和设计作品——有的象征了人格的塑造;有的代表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有的浴火重生,变成一幅幅炭笔画。

这些凳子自上世纪60年代起在南中京士路旧校舍的科学实验室启用,伴过一代代南洋女生,校舍在1999年迁到林登路的现址时,这批老凳子还由学生亲手搬到新校舍。

“Project凳子”艺术企划缘起

参与“Project凳子”的其中5位艺术家与校友:(左起)戴诗苇、辛晓昶、朱婧、沈金凤和邱丽仪。(唐家鸿摄)

这“Project凳子”艺术企划的缘起是某天学校在苦恼该如何处置这些老凳子之时,谢幼婷、朱婧与谢尚怡三位艺术特选课程的老师看到老凳子的价值,而发起这个艺术企划。

本身也是校友的谢幼婷(43岁)说:“我在京士路的旧校舍时坐过这些凳子。它们都是用柚木制成的,而且高脚圆凳更没采用一根钉子,完全是老师傅用传统榫接造成。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丢了多可惜!”

“Project凳子”企划在今年一二月一推出,不少老师自告奋勇帮忙,消息也跟着在校友间传开,吸引了历届美术特选课程毕业生热心参与,到了三月,她们将30多张凳子交给合作者诠释。

本地艺术大师唐大雾与10位美术特选课程学生合作,将锯断凳子的木屑用来作画;之后又焚烧凳子,将木炭用来画画。(唐家鸿摄)

朱婧说:“因为这些凳子负载了许多历史意义,象征了新旧校舍与学生的传承,我们三人决定放胆扩大创作群,分别亲自去邀请本地大师级的艺术家如唐大雾和李文等人参与。但我们并非以名气为考量,而是找曾经以木为创造媒介的艺术家,让这个企划对他们也有延续的特别含义。”

最终唐大雾、李文、洪松年、胡贵宏、李志光、苏钰雄、张翕如、陈国良、姚诗韵、辛晓昶、戴诗苇与朱婧13位本地艺术家与设计师加入了“Project凳子”的阵容,将老凳赋予新生命。

除了朱婧,其他两位发起“Project凳子”企划的老师也诠释了两张艺术凳子。

谢尚怡的老凳子在草席上投下深深的影子,地老天荒的历史感反映出南洋女中明年就正式成为本地的百年老校。

谢幼婷将旧校舍铁窗花焊接到旧凳子上。(唐家鸿摄)

谢幼婷特地找来烧焊工匠,定制出她成长记忆里的组屋与校园的铁窗花,将它们钉在四方凳上,做出怀旧情怀及充满设计感的四张椅子。她虽是美术出身,但一直都热爱设计,也主张美学结合功能。

她表示选择铁窗花是因为:“我小时候就是透过铁窗花,望出窗外,幻想我们的未来。其中一张椅子的铁窗花还是照着旧校舍铁闸的图案所复制的。”

促成各代校友和师生重逢

南中前美术老师陈子凯化凳面为莲池。(唐家鸿摄)

这个企划也促成了各代南洋女中的校友和师生的重逢。

虽退了休,但仍在许多校友心中的美术老师陈子凯以凳面为素材画了幅莲池油画;50多岁的老校友,目前在校内负责辅导工作的林惠清也在凳子上画了三尾鱼:“象征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个阶段的南中女生,有朝气有活力有创意。三片叶子圈在一起象征南中大家庭。”

30岁的沈金凤与29岁的邱丽仪到了现场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才发现彼此是隔一届的学姐妹,前者经历了旧校舍,坐过旧凳子,后者在这个企划前只听闻过旧凳子。

南洋女中校长王梅凤的作品《有空来坐坐》,凳上的茶具象征学校的大门一直为校友而开。(唐家鸿摄)

艺术家辛晓昶虽不是南中校友,但她在博道中学时却被南中校友和老师谢幼婷教过美术。辛晓昶说:“她给了我很大的艺术和设计启蒙,也激励我日后修读设计和美术。”

46张凳子也将被拍卖为南中明年100周年开张启用的两所扩建校楼筹款。13位艺术家和校长的凳子以1000新元为竞标底价;其余校友、师生的凳子底价则从500新元开始。校方表示希望能筹到最少4万元,但据悉公众与校友的反应非常踊跃热烈,距离达标不遥远。

艺术凳子说故事

辛晓昶《寻根·究底》

多领域艺术家,艺术教育者

辛晓昶说,凳子是华人生活空间常见的家具,代表了家与华人文化。她将周思源的《饮水思源》诗句刻在凳脚,凳面刻上“我是华人/中国人/新加坡人”,分解、拆散的汉字比喻新加坡华人身份正逐渐流失、稀薄中。

辛晓昶刻意不加工处理这张老凳子,而在刻字的过程寻找、探索我的主题。(唐家鸿摄)

辛晓昶说:“南洋女中原是本地历史悠久的华校,在中文文学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然而在50年代,英国统治者为保护他们在本土的利益与权势开始将华校生列为激进分子。当我得知这些老凳子来自那个年代后,便得到创作的灵感。我这次刻意不加工处理这张老凳子,而在刻字的过程寻找、探索我的主题。我爸爸上世纪70年代从广州移民来新加坡,在我6岁就过世了。我也透过作品思考和自省我自己的华人身份。”

凳面遗失的笔划其实刻在凳子背面,翻过来就能完成合体,就跟华族文化一样,只要有心还是能保留住的。

朱婧《一起吃饭》

多领域艺术家兼南洋女中美术特选课程教师

朱婧以三张锯裂凳子重组一起,比喻家庭凝聚力。(唐家鸿摄)

朱婧邀我坐上她的凳子,我不敢。三张锯裂的凳子被她重组在一起,看似摇摇欲坠,但她坐上去却四平八稳。她以这凳子比喻家庭凝聚力:“凳子在我心中代表着扶持与平稳的关系。我让凳子在接合处互相倚靠,透过接合与抗力达成平稳的结构,就跟家庭一样相互倚靠,彼此给予慰藉。”

戴诗苇《时》(Current)

(视觉艺术家与新加坡艺术学院教师)

当你凑近细看被打翻的水所沾染的凳面,所见的竟是黑白的森林影像,像凳子对家乡前生的记忆,也像个永不愈合的伤口。戴诗苇对最近跨岛地铁线计划从地底下直接穿过中央集水地带自然保护区的热议有感而发,将她在铁道走廊上所拍摄的树木影像印在凳子上。她说:“我要表现的是‘流水逝去难追回’,希望国人能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自然遗产,不要等到大自然被城市发展所破坏与取代后就无法追回了。”

邱丽仪

南洋女中校友(2003年毕业),插画家兼美术老师

邱丽仪在凳子上画了四个美人鱼,向她在南洋女中美术特选课程的少女时代致敬。

邱丽仪以四美人鱼,向她在南中美术特选课程的少女时代致敬。(唐家鸿摄)

她表示梦想当美人鱼,在海里畅游的美人鱼代表了自由,是她心中的理想状态,在画画的世界她就是一尾自由的美人鱼:“美术特选课程(AEP)是我艺术的启蒙。南洋女中课业压力很大,我的分数总是最低,但一到画室我就得到解放,很开心,在那里我遇到了不一样的老师,她们对我有信心。我在那里遇到了Mrs Teo,她像妈妈一样照顾AEP同学,而且是真的用行动和陪伴来支持我们。我很叛逆,后来弃初院而选择去理工,Mrs Teo也来我的毕业典礼。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一辈子的缘分。每次回到南洋女中我就有回家的感觉。”

沈金凤《灵光一现》

南洋女中校友(2002年毕业),南初美术老师

沈金凤让老凳子能看能坐也能用。(唐家鸿摄)

沈金凤的作品既是装置艺术也是一盏灯凳。她用强力胶亲手将彩色的小绣球黏在凳子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向南洋女中的校风致敬,代表南洋女子的乐观与朝气。她说:“在下面加一盏灯是这次创作的灵光一现。我相信美必须结合功能,让老凳子的功用继续流传——能看能坐也能用。”

“Project凳子”即日起至31日在吉门营房(Gillman Barracks)的艺触觉(Art Outreach)展出。公众能透过面簿www.facebook.com/projectdengzi/ 或电邮竞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