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十年换一个创作媒介 邱瑞福 82岁的年轻人

字体大小:

本地第二代画家,82岁的邱瑞福有一颗年轻的心。他每十年转换一个媒介,不断摸索尝试,进行艺术实验,让自己永远保持创作的新鲜感。

邱瑞福在本地第二代画家中独具一格,每十年转换一个创作媒介,从1960年代的峇迪画,1970年代的锌版画,1980年代的铜胎珐琅,到目前的重心——金属浮雕,一直处于实验创新状态,因此正在举行的个展名为“先传统,后突破”。

这是艺术家有史以来最大型个展,展示60幅不同媒介作品,其中八幅属私人收藏。82岁的邱瑞福受访时说:“我这把年纪了,活到今天该有个交代,将作品和心血展现给大家看。”

48岁成为全职画家

邱瑞福1953年从南洋美专西画系毕业,当时靠绘画生活很难,只好进入美国奥美广告公司做了25年。他每天上午9时上班到晚上7时,晚上7时至11时搞创作,上班听从客户要求,下班后解放,创作自由。他说,广告不能做太久,日日要求很新,回家后觉得厌倦。加上孩子大了,48岁那年毅然辞去资深美术总监职位,成为全职画家。

邱瑞福早年创作峇迪、油画、水彩,也做木刻,基本上走写实风格。展出的多张早期峇迪画,经40年仍色泽如新,色感透明丰富,内容题材也突破传统南洋画派风格,一些带抽象写意风格,几何线条的美感。

峇迪创作做工精细,耗时费力,他说:“染颜色的峇迪不耐,须将颜色‘吃’(渗透)到布里,定型,再用梳打水浸过。先上一层颜色,用蜡盖住,再上另一层颜色,一层层反复加色,比较耐,也有趣。”

“比较有趣”是采访中邱瑞福的口头禅。1970年代,他将报馆电板所用药水用在锌板上,创造出沙粒效果。1980年代锌板画过时,他转向铜胎珐琅,钻研烧景泰蓝的工艺技术。铜胎珐琅本用做钻石,材料很贵,不怕阳光也不会褪色,画家用来作画。1987年为乌节路地铁站旁边园地创作100多英尺长有倾斜度的环形大壁画,大胆用铜胎珐琅技术表现新加坡多元种族融合。后来地铁站改建,未经他同意就把

壁画拆掉。他至今有价值七八千元的铜胎珐琅材料还没用完。

邱瑞福说:“每十年换一个艺术媒介,因为一个媒介做了十年就不够刺激了。画家需要经常刺激神经线。不管什么媒介,这一路创作,用美的感觉构思线条。钟泗宾老师教抽象画时,要我们自己去想什么是抽象画,认为是什么就画出来,并很重视画的线条与结构。”

近年摸索新材料烧玻璃

他最知名的艺术媒介是金属浮雕,至今仍未厌倦。1970年为国际电话与电报公司(ITT)创作的铝板金属浮雕魔鬼鱼《奢侈》,获美国插画家协会及创作展览优异奖,长期在纽约展出,体现了电路、电线、电缆、电板等复杂集成的电子工业时代的想象与诠释。他为新航波音707型号莱佛士廊创作铝板金属浮雕,以莱佛士塑像为中心,对照新旧新加坡面貌。这类作品多数由公司机构委托,属大型作品,适合公共空间展出。最近他尝试的方向是做出更有立体效果的金属浮雕,让画面线条更加生动凸出。

邱瑞福也会油画,2000年去法国时画了巴黎圣母院与工作室,但就是觉得油画欠缺新鲜感,金属浮雕相对比较有趣,画面光线更有变化,也有层次感,每次创作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像邱瑞福这样做锌板与铝板画的,在本地罕见。当然,他不停留,这几年摸索的新材料是烧玻璃,觉得颜色很美,也用黏土做模做雕塑。他用过的材料还包括铜板、白钢、珐琅粉、草酸、硝酸,甚至拾来的工业垃圾,他都有烧一烧、熔一熔的兴趣,因为“不知会烧出什么”。

多年以来,他的画室不在家里,都在外租空间,让住家成为休息的地方,画室则是第二个家。太太四年前过世,邱瑞福现与单身儿子同住,有四个女儿九个外孙,大女儿50岁开始画画,两名孙子也爱画画。

谁能看出邱瑞福的年龄?当他站在那辆缤纷的杰作——1961年Morris Minor汽车旁合照。一颗不断摸索尝试之心,永远年轻! 

邱瑞福个展“先传统,后突破”/已开始,至8月14日

上午11时至晚上7时(国庆日休息)

南洋艺术学院第一校舍第一及二展厅(80 Bencoolen St)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