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串篇
因为洁癖,甚少去结霜桥。尽管如此,知悉结霜桥即将走入历史时,心里还是不禁叹息:怎么又是一个都市发展的牺牲品啊?
自从关闭的消息传开之后,怨声此起彼落,多数人认为承载诸多新加坡人记忆的旧货市场不该就此结束。那是岛国光鲜背后的生活写照,亦是岁月提炼出的独特况味,以后不太可能出现另一个结霜桥了。
对出生于70年代的我而言,结霜桥多属父辈的,自己反而像个旁观者偶尔凑热闹。印象中,只去过结霜桥一两次,摆卖的物品煞是精彩,从这些旧货品中,好奇主人是谁,为何把旧手表、黑白家庭照,甚至是泛黄的家书给丢弃?然,我又找不到任何理由去收藏别人的故事。
和其他国家的旧货市场相比,结霜桥混杂许多。欧洲的不少flea market摊贩本身即收藏家,或把家中的宝藏拿出来展示、售卖,洋溢嘉年华气氛。结霜桥摊贩一般则是中下层的拾荒者,他们总得看老天爷的心情讨生活,物品参差不齐,却成了地方特色。
我觉得结霜桥的中英文地名之由来颇有意思。上世纪30年代,要走向对面的制冰厂必经一座桥,而“结霜”和福建话“结冰”谐音;英文名Thieves' Market(贼市)更为传神,在犯罪率底的岛国惹人遐想,反映了当年这些货物的来源。
前些时候看了一个装置艺术展,那是旅居本地的英籍艺术家Steve Dixon(也是拉萨尔艺术学院院长)的创作。这位老外喜欢到结霜桥淘宝,对他来说,别人的垃圾可以变成他人的宝。他有感旧货市场随时会被驱赶,五年前便开始出没结霜桥,至今共收藏两千多件物品。(没错,是两千!)
展览精心策划,将旧物的用途或颜色归类,如小超人玩具和毛泽东瓷像摆放在一起,形成有趣的对比。艺术家赋予旧物品第二生命,展现新加坡的草根文化,感觉又挺另类。那些原本不值钱不起眼的东西,现在看来可爱多了。
同是艺术家的妻子却对先生的收藏颇有微词,她虽然支持他的创作,倒希望他在展出后将物品扔掉,因为占据太多空间了。他还出动女儿帮忙搬运旧货到展览场地,女儿也表示不愿再帮父亲处理这些物品了……唉,真是爱恨结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