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字牵动读者 分享真情故事 ——“在方寸里看世界”早报文创空间活动后记

字体大小:

上个星期六举办的早报文创空间活动“在方寸里看世界”活版印刷工作坊,桌子上有一盘老铅字,是一名早报读者慷慨捐给活版印刷设计师孙耀瑜的。一些读者也分享了他们为何参与工作坊的真情故事。

上个星期六(6月24日),联合早报与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办了早报文创空间活动“在方寸里看世界”活版印刷工作坊,桌子上静静躺着一盘有故事的老铅字。

这盘铅字是一位一直跟进早报活动报道的女读者王圆满慷慨捐给活版印刷设计师孙耀瑜的。她透过电话受访说,她在早报副刊《现在·设计》版上,读到33岁的孙耀瑜有志购买1万个常用中文铅字,建立一个小型的中文排版工作室,将传统中文活版印刷传承下去,觉得很感动。有心的她将自己收藏的铅字清掉灰尘后,装进三大箱子亲自运送给他,希望传到他手里会有更好的用途。

从朋友父亲工坊取得铅字

爽朗的王圆满收藏这批铅字已有10多年,她娓娓道来如何取得这批铅字:“当年我一位朋友的爸爸在牛车水的传统印刷工坊做不下去,原想把一抽屉一抽屉整套的中文铅字捐给国家博物馆,可惜博物馆不要。印刷工坊要关闭了,没地方存放,我看他要把整套铅字丢掉,心里很惋惜。难道这么有文化价值的物品就这样没有了吗?

“于是,我把几个柜子的铅字装进纸袋,能拿多少就多少。由于我是自个儿乘坐德士运回家,无法全套带走,只收了千多个铅字。我原想把铅字装进木盒里,在上面加个玻璃片,摆在家里装饰,但后来空间有限而作罢。”

帮助别人完成
艺术梦想

王圆满对这些铅字特别有感情,跟她的出身有关。她原来是在南洋艺术学院修读艺术,副修篆刻,对刻字情有独钟。说起朋友父亲已不复存的印刷工坊,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些字铅字找不到,必须用木刻。

在电话那头,她很热心地邀记者和孙耀瑜去找这位排字师傅聊一聊:“趁这些师傅还建在,要尽快去跟他们谈,不然等他们不在,这门手艺就真的完全失传了。”

南艺毕业后,王圆满做了几年舞台设计,也开课教小孩美术,后来为了有固定收入,转行当女子监狱的监狱官,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王圆满说:“在新加坡做艺术不容易,搞艺术会饿死。也因为这样,我被孙耀瑜传承这门传统技艺的决心感动,对他的挣扎也特别有感受。我对山水画有兴趣,梦想是退休后能到北京学艺术。我现在无法从事艺术,那就帮助别人完成这个梦想。”

被传统铅字的美吸引

这次报名参加工作坊的公众有不少是被传统铅字的美吸引而来。从事花艺的刘小姐和老同学翁小姐是传统华校南华女中出身,对任何华文有关的知识性活动都感兴趣。在这次活动初尝活版印刷,勾起翁小姐当年参加青年社团,用油印机印传单的记忆。开朗的她说:“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有想法,不是为考试而学习的。”

从事公关业的洪舒玢因喜爱文创活动,读了报道后特地报名前来参加。指导老师们原把明信片设为直向印刷,但对创意有主见的她却选择用横向印刷,无形中也是对所印出的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身体力行。

她说:“我上的油墨很浅,所以打印出来的字有种深深浅浅的感觉,我就是喜欢手作的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才独一无二。”

活动结束时,一名公众上前跟孙耀瑜自我介绍。她是在老人院看护失智老人的医护人员,目前照顾的一名失智老人以前从事中文排字员。她特地来参加这个工作坊,是想要多了解传统活版印刷,拍些照片,带些亲手印刷的明信片回去,让老人家勾起一些旧日回忆。

早报当初与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创设“早报文创空间”,即是不满足于单纯报道文创消息,也希望让报道走出文字,与读者面对面共享。上星期的这场活版印刷工作坊,不只走出文字和版面,也透过与读者的面对面交流,让我们获取更多人间的真情故事,丰富了报道。字在人在,正如张爱玲说的:“故事还没完—— 完不了。”

期待下一次与大家在“早报文创空间”相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