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东部地区樟宜(Changi)闻名于世,因为建在那里的樟宜机场,在世界机场服务排行榜经常名列前茅。但樟宜其实也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人占领新加坡时,樟宜原来就有的一座监狱与四座英国军营,便成了拘留约五万名英国与盟军战俘,以及约3500名英国民事官员和家眷的集中营。


现在,樟宜的一些二战遗迹,以及特别设立的樟宜礼拜堂与博物馆(Changi Chapel & Museum),都在叙述着这一段历史。


礼拜堂——战俘的心灵家园



20170928_stbww2_01.jpg
樟宜礼拜堂虽然设计简单,但慰藉战俘心灵的意义重大。(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战俘在集中营过着不知有没有明天的日子,但他们没有放弃生命,给予他们生存力量的,包括宗教信仰。在逆境中,他们从信仰中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他们动手建造礼拜堂,建设自己的心灵家园。


战后,这些礼拜堂被一一拆除,可是很多人对二战的记忆,没有因此抹去。年复一年,存活的前战俘或战俘亲人,不时来到新加坡寻找当年的礼拜堂,寻找一个难以磨灭的回忆。


因此,1988年,当局根据二战樟宜礼拜堂的设计,在樟宜监狱旁仿造了一间新的礼拜堂,并设立了博物馆,通过照片、素描与图画,记录盟军战俘史实,展品还包括战俘写给家人的信件,以及一双来自泰缅死亡铁路的长钉鞋。


建于1936年英国殖民地时期的樟宜监狱,后来发展为现代化的樟宜监狱中心,礼拜堂与博物馆便迁至距离原址一公里的樟宜北路上段(Upper Changi Road North)现址,占地0.55公顷,面积比原来大了四倍以上,可容纳更多展品与接待更多访客。这个新景点在2001年2月15日开幕。选择2月15日开幕别具意义,每年这一天是新加坡的全面防卫日(Total Defence Day),新加坡就是在1942年2月15日沦陷,许多纪念二战的活动都在这一天举行。


新址的礼拜堂设计简单,只有三面木墙、一层茅草顶盖、一个金色十字架,以及两排户外木凳。二战时期,战俘便是如此就地取材建设礼拜堂。礼拜堂虽然简陋,但慰藉心灵的意义却重大。



20170928_stbww2_02.jpg
战俘哈里·施托根利用发射过的大炮弹壳,打造金色十字架。(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礼拜堂迁至新址仍保留了铸工精致的金色十字架。它是整个礼拜堂的灵魂,由战俘哈里·施托根(Harry Stodgen)利用发射过的大炮弹壳打造而成。他与其他战俘外出扫街时,偷偷把弹壳捡回去,并化腐朽为神奇。战后,施托根在回返英国的船上逝世。迁址后的礼拜堂与博物馆开幕时,他的儿子特地前来参加,亲手把十字架放在礼拜堂中,以示对父亲与那段历史的追思。



20170928_stbww2_03.jpg
访客在樟宜礼拜堂的留言板上,留下对战争的反思或对亲人的哀悼。(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走入沦陷岁月



20170928_stbww2_04.jpg
访客细看樟宜博物馆展品。(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20170928_stbww2_05.jpg
访客细看樟宜博物馆展品。(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访客进入樟宜博物馆建筑大门后,可直接进入一道门,去到空旷的礼拜堂庭院,也可以沿着走廊进入冷气展馆,仔细参观反映二战时期人民生活与战俘史实的照片、画作、影音展品以及信件和日记簿等文物。


那长长的走廊,仿佛让人进入时光隧道,一个个盟军战俘的故事,一张张记录了当时人民悲惨生活的照片,带领访客回到新加坡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8月18日沦陷三年多的黑暗日子……


一名英国战俘叙述,有一名华人姑娘每天冒着被日军殴打的危险,送面包和糖果给战俘们,她有好几次被日军发现,结果挨了拳头。一名澳洲战俘说,日军给他一条小狗吃,尽管饥饿,他还是于心不忍。另一名澳洲战俘说,战俘们每天吃发了酵的饭,许多人因缺乏营养而变瞎了。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战俘们自己种蕃薯和木薯,甚至饲养蛋白质丰富的蜗牛。



20170928_stbww2_06.jpg
战俘留下的日记簿、跳绳、陀螺与抓石子游戏小沙包。(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不可错过的展品


1.樟宜监狱牢房


日治时期,超过五万名盟军及平民被拘留在樟宜。由于地方太小,战俘太多,军营拥挤不堪,食物也短缺。1944年,一万多名战俘突然被令撤出军营,转入樟宜监狱,原本只供一名囚犯使用的牢房挤了四个战俘,卫生及居住情况变得更糟糕,不少战俘患了痢疾与疟疾。


展区地板上按照真实比例,绘制了牢房平面图,让访客深刻感受战俘生活环境的不堪。此外,也展出监狱的一道墙与芒刺围篱,以及牢房的一扇门。这些都是樟宜监狱于2005年拆除以建设现代化监狱中心时,拆卸下来的。


不过,建于1936年的樟宜监狱并没有彻底拆除,监狱大门、外墙和炮塔在建造新监狱中心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2016年被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古迹,以纪念新加坡历史上这一段黑暗时期。


2.樟宜壁画



20170928_stbww2_07.jpg
图为英国战俘史丹利·沃仁所绘的五幅樟宜壁画的其中一幅原件。(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20170928_stbww2_08.jpg
图为英国战俘史丹利·沃仁所绘的五幅樟宜壁画的其中一幅原件。(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樟宜博物馆复制并展出英国战俘史丹利·沃仁(Stanley Warren)所绘的五幅壁画。担任轰炸机士兵的沃仁被拘留在军营时,在其中的圣路加礼拜堂(St Luke's Chapel)绘制了这五幅描绘圣经人物与故事的壁画。他作画的过程相当煎熬,当时他身患重病,有时需要医护人员搀扶,才能继续作画。


沃仁共用了七个月时间,于1943年5月完成了这五幅壁画。战后,这些壁画被人遗忘,直到多年后才意外被发现。沃仁在战后三次重返新加坡修复壁画,他曾说:“这些壁画救了我的命,给了我继续生存的意义。”


沃仁作画的圣路加礼拜堂是罗伯斯军营(Roberts Barracks)第151座营房的一个房间。这个军营后来成了樟宜军营。2003年,新加坡国防部重建樟宜军营时,特别保留了第151座营房,也妥善保存了礼拜堂与壁画。自1982年修复壁画后,国防部就让整座营房空置,不进驻任何单位。


但礼拜堂和壁画在空军基地里,无法任意开放让人参观。因此,樟宜博物馆按照原件的布置和大小,复制并展览了这五幅壁画,让民众有机会看到。


3.战俘画作



20170928_stbww2_09.jpg
战俘以画记录了集中营生活:狭窄的牢房、从牢房看到的外面世界、排队冲凉等情景,都被他们捕捉在笔下。(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集中营的生活苦不堪言,却造就了不少画家。许多战俘以画记录生活与抒发情感:狭窄的牢房、从牢房看到的外面世界、用轮胎制成的鞋子、排队冲凉等情景,都被画笔所捕捉。战俘画作展区的墙上,挂满了作品,有的色调鲜艳,风格幽默,让人感觉到战俘在黑暗日子中努力保持乐观,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博物馆展出的画作中,包括曾被拘留在樟宜集中营的女子玛丽·安琪拉·贝特曼(Mary Angela Bateman)的17幅作品,这些画作是从私人收藏家手中购得的。贝特曼

并不像许多男性战俘画家那样,在战后即受到注意。在亲人眼中,她和蔼可亲,是在新加坡遭遇劫难的英国幸存者之一,生前住在伦敦的小公寓里。她在战后岁月中离世,没有人觉得她的一生还有什么不平凡。


直到2002年,一名在新加坡居住的商人在伦敦一家旧货店,从一堆沾满灰尘的货品中发现了贝特曼的十多幅画作,并意识到它们的历史价值。专家翻查历史资料,发现贝特曼二战时被拘留在樟宜集中营,当时她已60岁。她的丈夫Osborne Robert Sacheverel Bateman是一名会计师,她本身当过美术教师。


贝特曼的画作包括水彩画与素描,从女性视角描绘与记录了集中营的情景,也反映了女性与儿童在集中营里的生活。其用色较男性画者多,笔触也更细腻。或许因物质匮乏,缺乏画纸,她的几幅画是在画纸两面作画。


4.抗日英雄



20170928_stbww2_10.jpg
2002年,澳大利亚第2突击队协会把富有历史意义的“金环蛇号”照片,赠送给樟宜博物馆。(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20170928_stbww2_11.jpg
翻拍自“金环蛇号”照片。(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20170928_stbww2_12.jpg
新加坡抗日女英雄蔡杨素梅。(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

博物馆内的“永记不忘”(We Remember)展区,叙述了二战时期的英勇人物与事迹,其中就包括抗日女英雄蔡杨素梅(Elizabeth Choy)的故事。她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军囚禁200多天,饱受各种酷刑,战争也夺走她的四个亲人。


日军当年以亲英反日的罪名将蔡杨素梅与丈夫囚禁起来。日军怀疑他们在一起爆炸案中给英军传递情报,因此对他们严刑拷打,施以电刑、灌水,还剥掉她的上衣,把她的丈夫绑来,跪在她身旁看着她受电刑。


蔡杨素梅战后继续贡献社会,积极从事慈善与社会福利工作,并成为首位女性亚裔官委立法议员。她在一次访问中说:“我唯一期望的是现代女性再也不会经历战争带来的折磨,与此同时,她们也要尽力去做该做的事。”蔡杨素梅在2006年去世,享年96岁。


这个展区也展出几个抗日秘密行动的故事,例如杰维克行动(Operation Jaywick)与里茅行动(Operation Rimau)。这是二战期间,由澳大利亚Z特种部队执行的突击行动,目标是炸毁日本轮船。


在1943年9月26日展开的杰维克行动中,14名英国与澳大利亚突击队员,乘坐一艘23公尺长的木制拖网渔船“金环蛇号”(MV Krait),从西澳港口航行4000公里潜入新加坡,突袭炸毁七艘日本轮船。2002年,澳大利亚第2突击队协会把这艘木船的照片赠送给樟宜博物馆,照片上有其中三名参与行动军人的签名,这时他们都已80多岁。


参观详情:


樟宜礼拜堂与博物馆(Changi Chapel & Museum)


地址:1000, Upper Changi Road North,

电话:+65 6214 2451

电邮:changi_museum@nhb.gov.sg

开放时间:每天上午9时30分至下午5时(最后入馆时间是下午4时30分)

收费:免费


怎么去


搭地铁(MRT)转乘巴士


-搭地铁东西线在丹那美拉站(East-West Line, Tanah Merah Station)下车,转乘2号巴士

-或搭地铁东西线在淡滨尼站(East-West Line, Tampines Station)下车,转乘29号巴士


参加樟宜二战之旅


由樟宜博物馆联手Singapore History Consultants与Journeys公司推出的樟宜二战之旅(Changi WWII tour),带领访客乘坐游览车到数个地点参观,包括樟宜礼拜堂与

博物馆、樟宜海边日军屠杀行动地点、樟宜村以及柔佛炮兵阵地(Johore Battery),并会在曾拘留战俘的旧樟宜监狱与史拉兰军营(Selarang Barracks)外停留。


收费:成人58新元,儿童30新元



参加东部游


Tour East公司主办的东海岸与樟宜之旅,行程包括参观樟宜礼拜堂与博物馆、淡滨尼(Tampines)组屋区以及马来传统文化馆(Malay Heritage Centre)与阿拉街(Arab Street)等富有马来族风情的地区。


询问电话:+65 67351221

电邮:resvn@toureast.net

网址:http://www.toureast.net/Tour-East- Singapore/Sightseeing-Tours-Explore-Singapore

【本特约系列由新加坡旅游局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