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作家陈冠中 在游戏与忧患之间

陈冠中新创作计划:还是写关于中国的小说。
陈冠中新创作计划:还是写关于中国的小说。

字体大小:

享誉国际华文文坛的香港作家陈冠中,七年内完成“中国三部曲”《盛世:中国,2013》《裸命》及《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

三部长篇小说各具特色,也各具历史与社会意义。每一部小说取材敏感,问世后都引起话题。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评《建丰二年》,“虽游戏之作,实忧患之书也”。

香港作家陈冠中近年来享誉国际华文文坛,他以不到七年的时间完成“中国三部曲”,包括《盛世:中国,2013》《裸命》及《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这三部长篇小说各具特色,也都具有历史与社会意义。而且,每一部小说取材敏感,问世后都引起话题。这三部小说也都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华文小说。

陈冠中在上海出生,香港长大,曾在台北工作六年,2000年为了写小说,特地搬到北京生活,至今仍住在京城。

乌有史对历史反省

陈冠中在2015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引发华文文坛热门话题,所谓“建丰”是蒋经国的表字,小说中用作年号。小说中的“建丰二年”与现实里蒋经国的中华民国总统第二年,在1979年交迭。整部小说的前提让人惊讶,也十分大胆:1949年国共战争,如果是国民党胜出,那么1949至1979年间,中国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另一可能发展情况。

陈冠中为何想到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框架,写这样一本大胆“改写”历史的,1949年后的“中国乌有史”?

陈冠中在应邀参加作家节之前,接受《联合早报》电邮访问时说:“我的小说《盛世》2009年出版后,香港和台湾一些大学请我去讲科幻小说中的两大亚类型:乌托邦和恶托邦(即反乌托邦)小说。在讲座期间,我还跟同学谈到另一种亚类型:乌有史(uchronia)或架空历史(alternative history)小说,并说世界上写乌有史小说的作家不算太多,华文作品更少见。虽然华文近年有很多天马行空的穿越小说和戏说历史的小说,但乌有史小说其实有别于前者,读起来更像严肃的历史小说,要求读者有丰富的史识,挑战读者的僵化史观,假设真实历史到了某时某地出现虚构的转折,改变随后我们一般所知的历史进程。讲完之后我想,对啊!为什么我不去动笔。乌有史小说有时候可以做到对历史的比较和反省,质疑历史决定论,强调任何当下现实,都有不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评《建丰二年》,“虽游戏之作,实忧患之书也”,王德威认为,《建丰二年》“回顾20世纪后半段的党国风云,小说包含大量史料掌故人物,真真假假……我们如何在虚与实、人与鬼纠缠间,指认灵光一线的线索;或在看似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历史决定论下,发掘转圜余地。《建丰二年》的写作再度证明,文学介入历史、政治的爆发力。史统散,小说兴——我们需要小説家的介入,需要小说创造新的关键时刻。

陈冠中欣然同意王德威的评价,他说:“感谢王德威先生的一锤定音。”

陈冠中目前定居北京,当问及这本“中国乌有史”可曾为他带来不便?他简单明了的说:“那倒没有。”

20171106_inline_hongkongwriter1_Small.jpg
陈冠中的“中国三部曲”:《盛世:中国,2013》《裸命》及《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

不简化藏汉关系

陈冠中在《建丰二年》之前出版的《裸命》也是话题之作,同样引人注目,小说写一个藏族男子强巴和一对汉族母女的情欲关系,而且强巴还被汉族女老板包养。小说出版后,不同读者有各自的解读,由于小说有不少情色描写,有论者认为,小说“用情色外衣包裹敏感的政治”,有的指小说暗喻汉人与藏族之间不断的纠葛与冲突,甚至影射中国政府对西藏的掌控。

对于《裸命》,陈冠中说:“小说在类型上有一些教育小说(bildensroman)、地方小说,甚至情色小说、公路小说、宗教小说的成色,但基本上是一本现实主义小说,其中主要人物一男二女,关系复杂,一言难尽,虽涉藏汉纠结,但不容易化约为简单概念化的寓意,这正是小说的本意之一:不要简化藏汉关系。”

陈冠中取材西藏与藏族,不是没有原因,西藏对陈冠中而言并不陌生。他说,约30年前,他因为参加制作一部关于上世纪初西藏题材的电影,主动接触藏人与藏文化,以及藏传佛教,因此去到中国境内外的一些藏地。

他说:“后来电影计划没有实现,我却与藏人结了缘。很多人对藏人藏地有各种主观想象,往往不是浪漫化、神秘化,就是典型化、政治化。《裸命》写的是在拉萨城市长大、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一名新一代藏族青年,以及相当赤裸的现实。”

中国“盛世”方兴未艾

陈冠中最早问世的政治寓言小说《盛世》问世后,曾经风靡一时,尤其成为两岸三地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小说大胆预言,2013年的中国进入经济崛起的“盛世”,盛世中的人们“有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幸福感”,但大多数中国人忘记,曾经经历过的苦日子,他们对其中的28天集体失忆,忘记曾发生过的动乱、抢购粮食、军队进城、公安严打、注射禽流感疫苗等事件。

小说主人翁老陈是香港出生,曾旅居台湾,中年以后移居北京的作家。小说情节带着荒谬色彩,其中一个情节指政府在河北建化工厂,标准化生产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添加在所有国家的自来水水库,及牛奶、豆浆、汽水果汁饮料、瓶装水、啤酒白酒黄酒,让全民共饮。因为服了“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大多数中国人忘记痛苦的日子,包括1989年的“六四”事件,还有在盛世来临前,历时近月的一次全国危机,只有极少数人,因为未曾忘记,所以极端苦恼。

《盛世》问世后一度掀起话题,至今已有13种外语,有人将之视为“窥看中国近十年变化的共同文本”。

为了书写中国,陈冠中2000年就搬到北京长住,一直到2008年,他发觉中国及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太大,于是在2009年元月着笔写《盛世》。

小说预言的年份——2013年也已过了四年,作为小说作者,在陈冠中看来,小说所述政治与社会生态是否切中目前的现实?

陈冠中说:“《盛世》虽写于2009年,小说中的故事却发生在2013年,一个不久的未来。书中的社会氛围,至今应该是能更明白无误的感觉到,因为中国的‘盛世’方兴未艾。”

新作仍写关于中国

从《盛世》到《建丰二年》,陈冠中取材当下中国的小说,目前都只在台湾及香港问世,无法在中国大陆出版。作品没有走入大陆庞大的阅读市场,陈冠中难免觉得可惜。他说:“这几年我在大陆出版了五本文集和一本以香港为背景的小说《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最应该给大陆读者看到的三本(《盛世》《裸命》《建丰二年》),却不能在大陆出版,是很可惜,但并不在意料之外。我相信小说有自己的脚的,最终会找到愿意看她的读者。”

20171106_inline_hongkongwriter2_Small.jpg
陈冠中的“中国三部曲”都无法在中国大陆出版。

陈冠中目前仍有新的创作计划,他说:“还是在写关于中国的小说。”

陈冠中素来有香港文化“多面手”的美誉,1976年自资办一份当时被讥为“外星人办的杂志”《号外》,结果《号外》多年来一直被称为香港历史上最久的都市文化月刊。

他也关注香港问题,写过小说集“香港三部曲”及文集《我这一代香港人》等与香港相关的作品。他说:“《盛世》之前,我的小说都以香港为背景。”

陈冠中也写电影剧本,周润发、万梓良主演的电影《等待黎明》即出自他的手笔,还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改编成话剧。

一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记得香港杂志《号外》与香港电影《等待黎明》。

陈冠中简介

陈冠中,2013年香港书展年度作家。2009年小说《盛世》译成13种外语,2013年小说《裸命》也已译成三种外文,2015年小说《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获得《红楼梦奖》第六届专家推荐奖,并获选为中华民国国家文艺基金会“2000年至2015年华文长篇小说20部”。上述三部小说皆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华文小说。

20171106_inline_hongkongwriter3_Medium.jpg
2008年联合早报庆祝创刊85周年,主办“飞越蓝海”文化论坛,陈冠中为受邀主讲者之一(档案照)。

陈冠中其他著作包括小说《什么都没有发生》《总统的故事》,小说集“香港三部曲”,文集《我这一代香港人》《中国天朝主义与香港》《活出时代的矛盾:社会创新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事后:本土文化志》《半唐番城市笔记》《香港未完成的实验》《下一个十年》《波希米亚中国》﹙合著﹚《或许有用的思想》《城市九章》《移动的边界》《是荒诞又如何》,以及改编话剧剧本《倾城之恋》《谪仙记》。

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1980年代从事电影编剧与制片,1995年参与创办台湾超级电视台,并为北京《读书》月刊繁体版出版人,2008年至2011年任国际绿色和平理事,2013年获授香港大学荣誉院士。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