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印度教庙宇

参加游行的信徒浑身扎满钢针和钢线,抬着插满孔雀羽毛的“卡瓦迪”,一路苦行,答谢神恩。(档案照)
参加游行的信徒浑身扎满钢针和钢线,抬着插满孔雀羽毛的“卡瓦迪”,一路苦行,答谢神恩。(档案照)

字体大小:

根据新加坡2010年官方人口普查,信奉印度教(Hinduism)的人占人口的5.1%。信徒绝大多数是印度族。印度族人口中,近六成的人信奉印度教。印度教庙宇的建筑艺术,以瑰丽多彩著称,大门处满布雕像的塔门,更是艺术精华所在。这里带领大家认识三座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的印度教庙宇。

1.马里安曼庙(Sri Mariamman Temple)

20171211_lifestyle_temple_01_Small.jpg
马里安曼庙大门处高耸的塔门,满布雕工精巧的雕像,格外夺目。(档案照)

牛车水(Chinatown)是新加坡华族色彩浓厚的地区,但这里其实也有回教堂与印度教庙宇。著名的马里安曼印度教庙宇,已矗立于此近两个世纪。在这里,如同在新加坡整个国家一样,各种族各宗教和谐相处。马里安曼庙在每年华人新年(春节)期间,都会举行庆祝活动,邀请社会较不幸的群体参加,同欢同乐。庙宇也有华族信徒,以及不少华族义工。

马里安曼庙建于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庙宇。庙宇的建立,可归功于新加坡开埠初期的印度族商人比莱(Naraina Pillai)。他原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担任文书,1819年跟随莱佛士来到新加坡。后来自己经商,成为新加坡印度人社群领袖。

比莱向殖民地政府要求划出一块地用于修建印度教庙宇,选址几经更改,终于定在桥南路(South Bridge Road)现址。马里安曼庙在1827年落成时,屋顶是用亚答叶盖成,四面墙则以木板修筑,奉祀的主神是女神马里安曼(Sri Mariamman),庙宇就取名马里安曼。

在南印度淡米尔文(Tamil)中,“马里”(Mari)是“雨”的意思,“安曼”(Amman)则是“母亲”之意。马里安曼女神是农民的守护神,在南印度深受崇敬。

砖房结构的马里安曼庙,在1843年才建成。现在,这座庙宇外观华丽,大门处高耸的塔门(Gopuram),满布雕工精巧的雕像,格外夺目。原有的塔门建于19世纪后期,只有三层,雕像也不多。1930年代扩建为六层。至于现有塔门精细复杂的面貌,则是在1960年代建成的。

马里安曼庙和新加坡华社关系密切,庙门口墙角有一块石碑,就刻有华文介绍文字。石碑高138公分,宽45公分,为花岗岩,刻有六种不同文字,从字形可识别出的有淡米尔文、英文、爪夷文与华文。由于石碑年久风化,华文文字内容已无法辨识。

20171211_lifestyle_temple_02_Medium.jpg
男信徒赤脚踩过四米长、烧得炙烫的木炭堆,以表示对女神的崇敬。(档案照)

马里安曼庙每年最盛大的节庆,就是蹈火节(Theemithi),一般在阳历10月或11月间举行,每年吸引5000多人参加,从傍晚开始,通宵举行至隔天。

蹈火节是纪念和崇敬女神蒂劳柏地(Draupadi)。她是印度史诗《摩诃婆多罗》(Mahabharata)里的一位神明,深受淡米尔族群崇拜。

蹈火节当天,信徒会在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的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庙(Sri Srinivasa Perumal)聚集,徒步四公里到马里安曼庙。蹈火仪式在马里安曼庙里举行,是让信徒向神明表现虔诚与真心的时刻。参加蹈火仪式的信徒,在两三个星期前必须开始茹素,遵守戒律,以磨练意志。

在主祭司带领下,男信徒身披黄巾,赤脚踩过四米长、烧得炙烫的木炭堆,以表示对女神的崇敬。女信徒在男信徒的蹈火仪式举行过后,绕着木炭堆行走,以示崇敬女神。

马里安曼庙
地址:244 South Bridge Road
开放时间:清晨5时30分至中午12时,傍晚6时至晚上9时
电话:+65 62234064
网站:http://www.smt.org.sg/
最靠近的地铁站(MRT Station):牛车水(Chinatown)

2. 丹达乌他帕尼庙(Sri Thendayuthapani Temple)

20171211_lifestyle_temple_03_Medium.jpg
丹达乌他帕尼庙是新加坡遮地(Chettiar)社群建设的庙宇。(档案照)

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丹达乌他帕尼庙,由新加坡的遮地(Chettiar)社群在1859年所建,并在1980至1983年重建。

遮地社群是属于新加坡淡米尔社群的一个小群,来自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的Chettinad地区。他们在19年世纪来到新加坡,多从事金融业。早期新加坡许多借贷商人,都是这个社群人士。他们也创建了银行,对新加坡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他们所建设的丹达乌他帕尼庙,拥有全东南亚最高,也是新加坡最宏伟的印度庙宇塔门,高约23米。庙宇屋顶镶嵌了48片玻璃,玻璃片的角度能让阳光从各个方向照射进来。

20171211_lifestyle_temple_04_Medium.jpg
参加游行的信徒浑身扎满钢针和钢线,抬着插满孔雀羽毛的“卡瓦迪”,一路苦行,答谢神恩。(档案照)

这座南印度风格的庙宇,是每年印度教徒举行大宝森节(Thaipusam)庆典的场所。大宝森节是在淡米尔历“泰月”(Thai)满月时(阳历1月或2月间)举行的宗教活动。相传战神穆鲁甘(Murugan)以雪山女神赠予的长矛消灭了魔鬼,信徒每年会在这一天参与仪式,向神奉献、还愿与赎罪。

每年的大宝森节,都有一两万名印度教徒参加游行,一路苦行,答谢神恩。信徒浑身扎满钢针和钢线,抬着插满孔雀羽毛的“卡瓦迪”(Kavadi)或是头顶奶壶,分批从实龙岗路的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庙,步行超过四公里,来到位于登路(Tank Road)的丹达乌他帕尼庙,沿路有数万人观看。活动从凌晨开始,一直举行到深夜。

丹达乌他帕尼庙
地址:15 Tank Road
开放时间:上午8时至中午12时,傍晚5时30分至晚上8时30分
电话:+65 67379393
网站:http://www.sttemple.com/
最靠近的地铁站:多美歌(Dhoby Ghaut),需步行约8分钟

3.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庙(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

20171211_lifestyle_temple_05_Medium.jpg
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庙矗立在有“小印度”之称的实龙岗路一带。(档案照)

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庙矗立在有“小印度”之称的实龙岗路一带,大门处的塔门上有许多毗湿奴神(Vishnu)不同化身的雕像。这座庙宇是每年印度教徒大宝森节游行的起点。

虽然现在所见的庙宇格局,基本上是在1960年代建设的,但庙宇的历史其实很悠久。1851年,数名印度族人士联合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地建庙。1885年,庙宇建了起来。1894年与1912年,庙的范围扩大至毗邻两块地。

最初,庙宇只有一个主殿与一个供信徒沐浴的水池。1914年至1919年,庙方建设了华丽的神坛,并从印度运来新的神像。庙宇在1960年代展开重建,在庙内建设了供信徒举行婚礼的两层楼礼堂。1966年,整座庙宇落成。

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庙
地址:397 Serangoon Road
开放时间:清晨6时至中午12时,傍晚6时至晚上9时
电话:+65 62985771
网站:http://www.sspt.org.sg/
最靠近的地铁站:花拉公园(Farrer Park)

多知道一点

1.三大主神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在南亚地区信徒众多。印度教是多神教,有三大主神,即创造之神梵天(Brahma)、维护之神毗湿奴(Vishnu)、毁灭之神湿婆(Shiva)。

2.庙宇每12年需修复

根据印度教传统,庙宇每12年就需进行修复,包括修复神像与雕塑壁画等艺术品。印度教徒相信神像法力可维持12年,因此至少每12年需修复神像一次,并举行隆重的献祭仪式,使神像重获法力。

3.印度教习俗

20171211_lifestyle_temple_06_Small.jpg
妇女在文化展上绘制Kolam地画,构图细腻,颜色鲜艳。(档案照)

印度教徒会在家门前用彩色粉末绘制称为Kolam的地画,门前也总挂着一排由芒果树叶编织成的吊饰Thoranam,以迎接好运。此外,女性额头上以红点pottu代表已婚,未婚的则点上黑色。

不过,新加坡印度教基金管理局(Hindu Endowments Board)委员S.Nallathamby指出,由于时代改变,一些习俗也出现变化。例如,Kolam不一定亲自绘制,也有人购买商店售卖的现成绘图铺在家门前;大多数人已改用铝制或塑料的Thoranam吊饰,方便又耐用;至于女性额头上的小点,已婚者和未婚者已可随心所欲,根据服装颜色进行搭配。

4.屠妖节

20171211_lifestyle_temple_07_Medium.jpg
新加坡俗称小印度的实龙岗(Serangoon)地区,张灯结彩迎接屠妖节。(档案照)

在新加坡,印度教徒最重大的节日是屠妖节(Deepavali),或称灯节,这一天是新加坡的公定假日。屠妖节一般落在阳历10月中至11月中。S.Nallathamby 说,许多人以为屠妖节是印度教的新年,其实印度教的新年是在阳历4月间,而屠妖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象征正义战胜邪恶。

有关屠妖节或灯节的由来,有各种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关于古代王子罗摩(Rama)的故事。这位王子历经14年流亡生活,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老百姓为了庆祝王子归来,张灯结彩,以灯光给王子引路。

【本特约系列由新加坡旅游局呈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