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走过繁花盛开的文学时代 访本地作家英培安、孙爱玲与谢清

三位主讲者英培安、孙爱玲与谢清都见证、参与过上世纪70及80年代风起云涌的文学世代,并持续创作至今。(档案照)
三位主讲者英培安、孙爱玲与谢清都见证、参与过上世纪70及80年代风起云涌的文学世代,并持续创作至今。(档案照)

字体大小:

本地作家英培安、孙爱玲与谢清,走过新加坡华文文学繁花盛开的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或九十年代初。

他们将在五月三十日的座谈“风起云涌的文学世代”,畅谈在那个年代走过的文学之路。

20180514_lifestyle_culture_wxj_01_Small.jpg
英培安:《孤寂的脸》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国家艺术理事会提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或90年代初期,是新加坡华文文学繁花盛开的时代。在那20多年里,本地出现不少重要作家和作品;一些作品具时代性,至今仍经得起时间考验。

来临的早报文学节,见证及参与那个年代的三位本地作家英培安、孙爱玲及谢清,将于5月30日的座谈“风起云涌的文学世代”,畅谈在那个年代走过的文学之路。英培安并将于5月27日,文学节开幕礼上,与中国作家格非同场发表主题演讲“小说与真实”。

英培安:小说的真实不是事物现象的真实

英培安是本地少见的“全职作家”,曾以小说《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骚动》《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画室》《戏服》等长篇小说获文学奖。2017年,新加坡九年剧场改编《画室》成舞台剧,作为该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

在英培安看来,什么是小说里的“真实”?

他说:“小说写的是虚构的故事,即使写实主义小说,故事也是虚构的。所以小说里的真实不是事物现象的真实,不是历史事件的真实,是人类处境、思想感情的真实,人性的真实。”

好的小说是否都有“真实”的部分?英培安说:“我们提到小说的真实,多半都以写实主义作例子,因为写实主义小说,特别是左拉的写实主义小说,都很细腻地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政治社会背景、时尚习俗等。这些描述虽然吸引读者,但故事仍是虚构的,这些描写细腻的背景加强虚构故事的真实感。”

《金瓶梅》宋人生活在明朝

英培安以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为例说:“《金瓶梅》的人物是宋朝人,却生活在明朝社会,作者假托宋朝人物写明朝的故事,是很明显的虚构。但是,作者对晚明社会风俗、饮食服饰,下层人民的生活都描写得十分细腻详尽,它甚至成了学者研究明代社会的重要文学著作。这些细腻的描写,使小说中几个活在明代的宋朝人,如西门庆、潘金莲显得更真实。”

英培安也以卡夫卡的《变形》为例说:“男主人翁格里高尔·萨姆莎一觉醒来,变成一只大甲虫,这显然不是写实小说。但小说描述人的存处,思想感情却是真实的。”

英培安的小说《骚动》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校生反殖民运动为背景;小说《画室》,也有不少人物曾参与50年代学运及左派活动,甚或因加入左派组织走进森林,因此影响一生命运,这些小说有多少真实?多少虚构?

英培安说:“《骚动》与《画室》的政治历史背景,虽然是真的,但是我只把它当作小说的故事背景,我想要写的是,在这政治环境下人的存在;他们的思想意识、内心世界,他们的理想、欲望与幻灭。早期的《孤寂的脸》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离开本地现代派

英培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诗,也写大量杂文,回首这个年代的创作,他说:“我60年代中开始写诗,因为喜欢阅读台湾文学,受台湾当时流行的现代诗影响,人们称我现代诗人。70年代初,我还年轻,比较自我,关注的几乎都是与自己年龄相若,写作风格接近的现代派文友的作品。”

他也说:“其实,我与现代派文友相处的时间很短,因为受西方现代思潮如罗素、沙特、卡缪等人的影响,觉得现代主义的反传统不应该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也应该是一种反体制的思想。我的文学观与身边的现代派文友分歧越来越大,不久我就离开他们,做自己的事,例如办杂志,开书店。因为开书店,发现本地写实主义文学其实有很大的读者群,现代派只是一小撮孤芳自赏的年轻人在搞的小众文学;不可否认,现代派的作者较有文字才华。由于阅读习惯使然,我仍不习惯读本地的写实主义作品,所以对他们也没什么了解。”

英培安说,他在1980年代因为靠写作生活,诗少写了,倒写了大量的杂文与广播处境喜剧。但他也说:“从80年代开始,因为阅读一些西方关于民主自由的著作,较关心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问题,很少关心文学的问题。我喜欢独来独往,本地的文学团体都没有参加,也很少与写作人聚会,所以不太清楚当时的文坛状况。”

他说:“那个年代本地作品对我的创作,可以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在那个年代,影响我文学思想与写作技巧的都是外地著作,如西方与台湾和香港的名家。我年轻的时候可能比较自我,觉得本地还没有产生经典的好作品值得学习模彷。”

正写作关于老人的小说

英培安目前正写作一部关于老人的小说。他已出版的作品有26种,2003年获新加坡文化奖。

英培安曾于1960年代办文学杂志《茶座》,1990年代办文化思想杂志《接触》,2013年任南洋理工大学首届驻校作家,同年10月获颁东南亚文学奖,2014年9月受邀参加意大利曼托瓦文学节。

孙爱玲:七八十年代有创作动力与土壤

20180514_lifestyle_culture_wxj_02_Medium.jpg
孙爱玲:科技时代,媒体的带动和推广对文学很重要。(受访者提供)

孙爱玲自1970年代开始创作,写小说、寓言,也写散文、专栏、评论等,小说多次获奖。

创作以肯定自己

对于孙爱玲来说,那是个有创作动力的年代。她说:“那时代的动力是想肯定自己,而且恐怕只有通过自己能掌握的语言和文字。那时大学毕业不久,人浮于事,尤其南大毕业生,工作难找,能进入社会工作已经不容易。当时在社会福利部托儿所工作,这工作不是我的专业,也不能马上见到成绩;另一方面,个人情感生活也不太如意,看不到自己有什么前途。因此,想用能驾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生活,觉得说故事是自己的长项,尤其在想象和虚构的情况下营造故事,是很有趣的,重要能释放自己,在另一领域开拓自己的心灵天地。”

在孙爱玲看来,1970年代是本地华文文学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她说:“那时候作家有许多发表的园地,包括新加坡作家协会的《文学》半年刊(后改称《新华文学》)、文艺协会的《新加坡文艺》、人民协会的《民众报》等,还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新明日报》等的副刊,都提供定期且大篇幅的园地,供作家投稿,而且稿费不菲,读者群也多。到了八九十年代,提供投稿的园地趋向稳定蓬勃,作品很有水准,当时的作家群起,百家争鸣,好不热闹。更可贵的是,很多文学奖推出,例如金狮奖就是当年的盛事,铜锣一敲,新生作家登上文坛,闪闪发光。”

文学语言不可替代

孙爱玲为2018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她对目前及未来的新华文学有自己的看法。她说:“作为驻校作家,希望有更多作家作品出现,尤其是书写本地特色的作品;还希望有更多评论家出现,评论和梳理本土的作家作品。在这个科技时代,媒体的带动和推广很重要。如果作品能通过平面媒体、音响视频、电影,甚至戏剧等去展现,达到广传作用,可让更多人认识、阅读、重读和回顾。当然作品翻译也是推广文学创作的另一途径。但是我个人认为文字的书写,我的文学语言,是别的媒体或语言不能代替的,无论用什么方式认识我的作品,读者一定要读我笔下的文字,才是理解真正的文学。”

孙爱玲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绿绿杨柳风》《碧螺十里香》《玉魂扣》《独白与对话——孙爱玲小说选》,另有《孙爱玲文集》、小品集《水晶集》、寓言集《孙爱玲的寓言》等。论著有《红楼梦对话研究》《论归侨作家小说》《儿童文学与读写教学》等。

谢清:与台诗人争一日之长短

20180514_lifestyle_culture_wxj_05_Medium.jpg
谢清作品《雨后的心境风景》。(受访者提供)

诗人谢清行走文坛多年,原名谢国华,除了写诗,也写散文、小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地活跃的现代派诗人,诗作成熟,别具特色,具有既内敛又豁达的创作风格。

谢清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能文能武,除了从事文教工作,同时也是空手道高手,拥有空手道黑带八段资格。13年前提早退休后,谢清去了西澳埃迪科文大学修读体育科学学位,毕业后成为合格体能教练,之后回到新加坡任职体能教练及空手道教练。

以自己的语言建立本地诗风

谢清早在1968年即开始在《南洋商报》发表作品,不久又有作品在香港的《当代文艺》、台湾的《纯文学》、马来西亚的《学生周报》发表。谢清是“五月诗社”的创社社员之一,早在七八十年代已创作不少现代诗,著有诗集《哭泣的神》《鹤迹》,小说集《醉了芒草》,散文集《水言珠语》等。

值得一提的是,谢清曾在1976年以诗集《哭泣的神》获新加坡全国书籍奖。《哭泣的神》也是本地第一本获得文学奖肯定的现代诗集。

提起当年热情投入写作的原因,谢清说:“当时适逢我国建国初期,对国家有种种憧憬。那年代又遇上越战,对生命的无常亦有深切感受。这使我写出反战诗及描述本地事物的诗篇。”

对于那个年代的本地诗歌与诗坛,谢清有自己的看法:“当时大多数的五月同人都在壮年,同时受台湾现代诗的影响。大家努力创作,与台诗人争一日之长短,尽力以自己的语言建立本地的诗风。”

对于诗歌喜爱始终如一

毕业自南洋美专的谢清很有绘画天分,为实现年少时的梦想,他四年前重拾画笔,闲时从事水彩创作及摄影,几乎每天都带着画笔画簿到横街窄巷作画。

从事诗歌创作半个世纪,谢清对于诗歌的喜爱也始终如一,经常在面簿发表作品,诗图并茂,说到持续创作至今的原因,谢清说:“我一直认为,创作是抒发情怀的良具。只要还有敏锐的感受,则创作泉源不会中断。”

谈到未来的创作计划,手上积累了不少诗作与画作的谢清说:“希望出版一本诗画集,还在寻找知音人相助出版。”

风起云涌的文学世代

主讲:英培安、孙爱玲、谢清
日期:5月30日(星期三)
时间:晚上7时30分-9时30分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点击这里报名。

关于早报文学节

今年适逢《联合早报》95周年报庆,早报秉持推广文化艺术的使命,举办“第一届早报文学节”,力邀两岸三地及新马华文作家学者,聚首狮城,分享他们的文学生命故事,探讨文化议题,与读者见面、交流。

文学节以“时代速度 文字温度”为主题,邀你我回归细嚼慢品的内在世界,感受文字温度。

​ 文学节由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联办,世界华人文化交流会协办,并获得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支持,指定住宿是富丽敦酒店。​

活动入场免费,报名请上网bit.ly/ZBwxj

感谢读者对早报文学节活动的支持,所有报名者已成功登记,文学节将不另行通知。

早报文学节活动用文字收拢时代速度的缰绳 主讲:迟子建 日期:5月26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文学与时间 主讲:格非 小说与真实 主讲:英培安 日期:5月27日(星期日) 时间:下午2时至4时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关键年份 主讲:朱耀伟 日期:5月28日(星期一) 时间: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演奏室 新华文学三剑客——文字气脉与书写性格 主讲:陈志锐、周德成、黄凯德 日期:5月29日(星期二) 时间:下午4时30分至6时30分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烹调家传的记忆:纪实文学从舌尖回溯深情的时光 主讲:须文蔚 日期:5月30日(星期三) 时间: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地点:书展生活工坊(首都大厦B2) (与新加坡书展联合呈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