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代书画家林子平 翰墨蘸乡土 求索七十载

98岁的画家林子平在“古石斋”画室里留影,背后是近作,取“黄河远上白云间”名句,用字入画,字画合一。
98岁的画家林子平在“古石斋”画室里留影,背后是近作,取“黄河远上白云间”名句,用字入画,字画合一。

字体大小:

我国第一代书画家林子平高龄98仍作画,进入由字入画,字画融合的境界。本地两家画廊不约而同将举行林子平作品展,即“心象”与“古石存心——林子平其人其艺”,分别展出其书法与抽象画,从1960年代至今不同阶段的作品。

林子平1960年代油画《无题》取材峇厘岛,用厚涂颜色团为背景,框起画面构图,浅浮雕的金石味。(集菁艺社提供)
林子平1960年代油画《无题》取材峇厘岛,用厚涂颜色团为背景,框起画面构图,浅浮雕的金石味。(集菁艺社提供)

本期专题回看林子平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探讨其书画风格的转变;策展与研究者从画家作品探究其时代影响力;藏家与画廊负责人点评其作品的艺术与市场价值。

书画家:林子平

由字入画 字画融合

平时与家人围看电视,书画家林子平(98岁)一上了二楼的画室就精神抖擞,双眼炯炯有神。毕竟他画了一辈子,创作对他是最来劲的事。

老人家说:“睡得好就可以画,睡不好就不能画。胃口也不好。毕竟年龄很高,最近写得较少。”

写得少,但仍有写,有些近作画家不满意,有些展示记者看。就像林子平说的,近作把字弄糊涂,由字入画,进入字画融合不分的境界。“滚滚长江东逝水”“黄河远上白云间”书法名句写在比宣纸韧性较强的高丽纸上,已然成为一幅幅笔触粗犷浑厚的抽象画。

林子平早年创作生涯注重写生,我看我画,到了后期则是我思我画。书画家认为后期创作完全写字,比较随心所欲,不管身体好不好,可不可以写,一直在想创作的事情,睡不着就想字要怎么写,天天在求变,探索。

林子平署名与印章。
林子平署名与印章。

年龄并不是画家创作大画的阻力,记者看到的几张近作,都是超过一米的画,只是画家体力不济,无法再用如扫帚般超大笔毫。“古石斋”画室里各种尺寸的笔毫、颜料、大小张卷纸,与画家默默相守多年,柜上陶罐是画家静物画里的“模特儿”。

回顾70年漫长的创作生涯,林子平觉得写字作画一路来都很认真。他说:“搞艺术没捷径可走,不能投机取巧,不然显得很浮。艺术家要比宗教家还要虔诚,晚上睡不着觉,三更半夜在想线条、色彩,这辈子很辛苦,但是画得好也感觉很快乐!来世有机会还是要画图画。”

“古石斋”画室柜子上的陶罐是林子平静物画作里的“模特儿”。
“古石斋”画室柜子上的陶罐是林子平静物画作里的“模特儿”。

林子平前半生从事教育工作(1981年退休前是新民小学校长),后半生从事艺术,“不管搞教育还是艺术,都是奉献。”他把很多作品捐给慈善,当做好事,很是快乐。比如2014年捐献100多幅书画给母校中正中学(总校)设立“林子平艺术馆”。

林子平认为,一个画家应该是“乡土画家”“爱国画家”,因为热爱自己的土地,周围的人物事,他的画笔忠诚地记下了马来甘榜、新加坡河、牛车水、旧街景等,这方面创作2000多幅。随着乡村拆迁,市区建设,我们仍可从林子平的画中看到旧时新加坡的风貌,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这种时代鲜明的印记,使得这些画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有历史价值。林子平说:“一个画家应该画自己的乡土,如果脱离了乡土,就像树没有根,水没有源。”

现在很多画家一开始就画抽象画,缺乏基础功,画作不耐看。林子平说,一张画由笔墨、构图和色彩构成,其中最关键的是笔墨线条,如果笔墨不好就不耐看。中国最高的美学是书法,目前的林子平完全在写字,由字入画,二者结合为抽象画,“这条新的路很长,很痛苦又很快乐。”

他说:“书法写得好,搞水墨就很容易,搞水墨画不注重书法是不对的,很对不起老祖宗。字画结合的抽象画是内在精神的表现。一幅好画要有生命,会说会笑。”

2003年文化奖得主、2016年获国庆勋章的林子平说,这一生画了一万张作品,市场上流通的超过5000张。其作以水墨画和书法,各占一半,油画不到100张。画家透露,最满意的油画是用三角架画的新加坡河,金玉色调富有印象风,早年在国外展出时下落不明。

林子平2007年油画《克拉码头》。(集菁艺社提供)
林子平2007年油画《克拉码头》。(集菁艺社提供)

大隐隐于书画

策展与研究:陈咏峻

林子平拒绝融入大时代

在本地,对于画家创作生涯全面梳理深入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曾在画廊实习,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士论文书写1930年代至1980年代新加坡文化空间的构建的陈咏峻(25岁),花费一年时间搜寻资料,梳理书写林子平的创作历程,长达2万多字的论文配合展览画册《古石存心——林子平作品集》出版。

陈咏峻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林子平与其他书画家最大不同在于其独立的艺术思想,根基够厚,很少受其他画会的影响,而是精于吸收不同的艺术风格,在笔墨传统上融入精华,“其笔墨虽有传统感,但不会被锁住,这是这位自学成家的画家特别之处。”

策展人、研究员陈咏峻认为,林子平与其他书画家最大不同在于其独立的艺术思想,很少受其他画会影响。
策展人、研究员陈咏峻认为,林子平与其他书画家最大不同在于其独立的艺术思想,很少受其他画会影响。

在陈咏峻眼里,林子平拒绝参与这个大时代,1980年代所有本地画家都在画新加坡河,林子平也画了,但不被这些画派所吸收。比如刘抗的叙事被归纳为中华艺术研究会和南洋美专的“南洋画派”。林子平并不属于这些画派,每个时期用不同的形式来推广画作。

林子平唯一受影响的画会是作为早年“十人画会”的一分子,陈咏峻认为该画会领导叶之威至今仍影响林子平的创作,包括:用厚涂颜色团为背景,框起画面构图,浅浮雕与塑像的金石味。十人画会以油画为主要媒介,林子平对油画也执着,更加自由、大胆实验,最早的抽象画风格先出现在油画而非水墨画。陈咏峻认为,林子平在2000年之际与画家王瑾和蔡荣恩共处一个画室的经验,让他意识到通过油画和书法的线条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绘画道路。林子平虽是中华美术研究会成员,但少参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子平与十人画会成员到青蛙岛(靠近乌敏岛)写生。(集菁艺社提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子平与十人画会成员到青蛙岛(靠近乌敏岛)写生。(集菁艺社提供)

陈咏峻认为,林子平从1950年至今的创作表现出一体的美学,从个人美学来探索笔墨的变化,用笔墨在画面上体现出书法与画融一的感觉。其艺术上最大的成就是糊涂字(本地美术史研究学者姚梦桐是第一个在发表文字中用“糊涂字”的人),陈咏峻说,在千年书法传统中改变笔墨是非常困难的,林子平的糊涂字很有机,仿佛模仿树干树枝的造型,将书法线条特色融入画中。糊涂字突破了传统的行距,抽象得更完美,不把书法转向完美漂亮的体现,更有印章框架营造的金石味。糊涂字也把书法的艺术形式当代化。(林子平补充说:不少中国书法家来新加坡找他,说其糊涂字大胆新奇)。他认为,最近林子平一些作品更达到了字画合一的境界。

糊涂字被认为是林子平最大的艺术成就。“心象”展览将展出10多幅糊涂字。(Ode to Art画廊提供)
糊涂字被认为是林子平最大的艺术成就。“心象”展览将展出10多幅糊涂字。(Ode to Art画廊提供)

也是7月28日开展的“古石存心——其人其艺”策展人的陈咏峻,以画家最成熟时期(2006年)《求索》系列作品布展,右边水墨,左边书法,双边展开主要叙事,再以独立空间分别展出画家早年到1980年代时期(包括甘榜、旧街景),1990年代至2000年代中期的峇厘岛(包括水墨与油画),不同阶段的油画作品。其抽象化的树木系列、抽象与颜色书法都会展出。

林子平一生一直在画峇厘岛,图为2004年油画《海神庙》。(集菁艺社提供)
林子平一生一直在画峇厘岛,图为2004年油画《海神庙》。(集菁艺社提供)

陈咏峻说,林子平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作品技巧虽好,但艺术思想有所欠缺,直到2006年求索时期作品出现非常大的突破,将所有可以想到的改变水墨画的方法一股脑展现出来,进入抽象领域。

在《求索》展中,林子平第一次公开走向抽象化的水墨画作(他之前已在油画上抽象化,但未曾展出)。画家明显地想突破之前的创作模式,出现的系列五花八门,统一的共同点就是画家想体现他长年来的一个美学观:树和字是一样的,而这点也应该在书、画上体现出来。他一时用书法笔划把树干画出来,一时又把书法化为树叶,推敲的就是这一点。

《求索》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画作。一幅是巨大的新加坡河景,另一幅是巨大的抽象树(还未到《心向》系列的典型模式),陈咏峻认为这是林子平战胜自己年迈身躯的成果。“他在画室中作画不再是局限,而是无限的可能性。”

藏家与画廊:

具代表性的第一代本土画家 收藏林子平最多作品的许少全(79岁),自1990年代开始收藏,这些年释出大部分藏品,曾捐献200多张给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去年将35张作品“让”给年轻藏家傅文克(46岁)“接班”。房地产商傅文克自2013年起开始收藏林子平,藏品数量几年内超出百张。集菁艺社举行的“古石存心——其人其艺”展出1960年代至今林子平作品共76幅,九成出自傅文克的藏品。

“古石存心——林子平其人其艺”展出林子平1970年代的马来甘榜水墨画系列。(集菁艺社提供)
“古石存心——林子平其人其艺”展出林子平1970年代的马来甘榜水墨画系列。(集菁艺社提供)

另一重量级藏家王天发(71岁),收藏林子平作品长达30几年,藏品至少150件,六年前在樟宜南设“林子平艺术天地”。

傅文克最早想买几幅画挂在家里,选了新加坡有代表性的画家——林子平的黑白与彩色牛车水画作,后来也买了怀旧色彩的驳船码头作品。除了兴趣,傅文克坦言自己是生意人,本地画家画价比起房价、车价相对便宜,相信以后有增值的潜能。他说:“花个一两万元挂张好画是很合理的。”

去年,傅文克遇到了许少全,许少全说自己年龄大,想找人“接班”收藏本地画作。当时,许少全展出了35幅林子平2000年后的作品,傅文克看了“震撼、感动”,负起这个责任,全都买下。他说:“之前我以为林子平只写书法,画旧街景,现在看到他的油画,有关树的各种形式,他的画很多样化,吸引了我。他的画很容易欣赏、理解,有吸引力。”

林子平1970年的水墨画《粉色妇女》利用线条与颜色的晕染营造甘榜氛围。(集菁艺社提供)
林子平1970年的水墨画《粉色妇女》利用线条与颜色的晕染营造甘榜氛围。(集菁艺社提供)

傅文克后来从另一位藏家手中接下第二批也是35幅画作,超过九成是林子平作于1970年代,一两张属于1960年代,主要描绘马来甘榜生活场景。傅文克说,这位藏家没想过要卖,但经过许少全游说,挣扎很久才决定“让”给他。

以后,凡有林子平作品空缺之处,傅文克向藏家、画廊购买,设法补足。这次展览,他只展不卖,希望公众得以比较全面地欣赏到林子平跨越60年的作品,不少是首次展出。他说,林子平是第一代土生土长画家,我们应该支持,因为画家具代表性,办展选在国庆日前后。

傅文克也捐出林子平晚期10幅作品,7月28日上午在哈莉玛总统主持开幕后拍卖,筹款所得捐献善济医社和总统挑战慈善基金。

本地藏家傅文克(右)和太太李慧怡住家墙上挂有林子平驳船码头的作品。
本地藏家傅文克(右)和太太李慧怡住家墙上挂有林子平驳船码头的作品。

除了早年的Shenn's Fine Art,自2000年以来本地好几家画廊开始代理林子平作品,包括好望角画廊、Ode to Art、集菁艺社等。Ode to Art负责人张静芳至今已为林子平办过五次个展,将在7月26日举行的“心象”个展,展出七八十件作品,一半为抽象书法、颜色书法、糊涂字,10多幅为1970及80年代作品,还有10件两米多的大型作品及近作书法。展品一半乃画廊藏品,配合展览出版画册《心象》。

张静芳受访时说,2009年突出展出1970年代作品、2012年展《黑与白》主题、2014年展巨画、2015年展糊涂字,这10年来经手七八百张林子平的画。她说:“藏家都懂得林子平的,很尊重老人家,除了年轻的新面孔,在本地的外国人(如尼泊尔、巴西)也收藏他的作品。”

林子平的书画价逐年上涨,张静芳说,2008年一幅书法四五千元,现在从9000元到2万不等。其早年旧作藏家不舍得卖,市场上不多。两米多大画从2009年的2万多元涨到十几二十万元。她说:“作品有书法也有画,老人家不限于某个题材,又一直在变,求突破,观众群越来越广。”

Ode to Art画廊负责人张静芳(右)为林子平办过五次个展。(画廊提供)
Ode to Art画廊负责人张静芳(右)为林子平办过五次个展。(画廊提供)

·林子平个展“心象”

7月26日至8月12日,上午11时至晚上9时

Ode to Art画廊,来福士城购物中心#01-36E/F

·林子平个展“古石存心——林子平其人其艺”

7月28日至8月12日,中午12时至晚上7时

Artspace@Helutrans,39 Keppel Road Tanjong Pagar Distripark #01-05

策展人陈咏峻导览:7月28日中午12时至12时45分、8月4日下午4时至4时45分

新书《古石存心——林子平作品集》发布会:8月10日晚上7时,入场免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