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口语诗表演“砸诗烩” 方言、八卦、便秘找到诗

字体大小:

本地青年举办华文口语诗表演,吸引150名观众捧场。青年诗歌创作者主张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写诗,表演诗,赢得同辈与长辈的掌声与欢笑声。这场本地少见的华语诗歌创作活动为本地华文创作天空划上一道彩虹,象征诗意的小白马带着观众勇闯文字的原野。

“他们的话,成了白色雪花。他们的话,成了血斑脓痰。”身着黄衣的李宣进在台上用福建话将林维恩(18岁)创作的《空话》演绎出来。不要怀疑,这不是剧场,这是“砸诗烩”的现场。

本地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创办的“所谓诗社”于2018年8月5日在国家图书馆大厦举行“砸诗烩1.0”,吸引了近150名观众到现场支持。来新加坡浸濡的中国广州市玉岩中学的38名初三至高二的学生也到场感受“砸诗”的乐趣。

zb1508.fk_.i_Small.jpg
“砸诗烩”主创人员大合照。

题材新奇大胆演绎别致

“砸诗烩”的诗不仅有着原有的诗歌风采,同时也有新奇的题材和别致的演绎方式。

其中一首题材怪异大胆的诗,《那些我们因为便便便便秘错过的代志》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 作者以“便秘”为题,将当时的情感注入词中,含蓄地表达出来。

玉岩中学朱嘉浠(16岁,高一)分享道:“这个话题很创新。把观众羞于表达的事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和中国所常看到的诗歌不大一样。”

不同于以往的诵读方式,此次,表演者用表演、戏剧等方式,将在纸上的文字变得灵活,将诗中意境更好地传达给现场观众。

《那些我们因为便便便便秘错过的代志》的表演者林佳莹(19岁,英国的杜伦大学大一)的逼真演绎将场景很好的还原。她表示:“我是设想自己在当时的情境中,用自然的方式将其演出。”这种自然的演绎方式不仅让自己投入其中,也可将观众一起带入诗中。

表演者冲到观众席

《道路》的表演极具张力。高低起伏的声调和逐渐紧凑的节拍将台下观众的心牵动着。在情绪激烈饱满的时候,两位表演者冲到观众席中,牢牢地把观众的视线抓住。

徐翀(17岁)说:“诗里的激昂和愤青的亢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用饶舌的方式诵读诗——《悲伤循环》也是一大特色。充满节奏感的韵律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点头摇摆。

本地诗人陶宗旺(41岁)对这个表演印象最深。“我觉得用饶舌的方式展现诗歌的方式很新奇,从未见过。”

zb1508.fk_.j_Small.jpg
现场准备了写上诗作的纸巾筒,公众看到喜欢的诗句可以顺手撕下。

观众感叹学生的方言能力

《空话》是一首讲述家中祖孙辈之间用方言沟通困难的诗。诗中“这又怪谁呢?”这个问题引发观众对这个社会现象的思考。用福建话反映本地世代之间沟通语言障碍,演绎手法十分特别。

苏章恺(35岁,老师)一方面感叹于学生的方言能力,一方面惊叹于学生的创新,将方言的韵味巧妙地融入在华文诗歌中。

苏章恺说:“希望可以继续呈现方言诗。用方言呈现的诗歌才能找到音律所在。他们找到中华文化传统诗歌精髓的存在,同时又带入创新的元素,我觉得非常厉害。”

八卦诗引发观众共鸣

《嘴里的话,心里的-&%-》是一首讲述校园生活的八卦诗,这总能将观众带到自己校园生活时代。 季雨丹(11岁,南洋小学)觉得这首词很有趣,很贴近自己的校园生活。作者运用简单的语言方式记录下许多校园趣事,表演者用类似于相声的表演方式将校园幽默展现给观众。

徐翀补充道:“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群(十七八岁),更明白其所表达的含义。”

砸诗烩的魅力让许多观众折服。郭燕美(38岁,区域营销)说道:“年轻人的表演很有活力,同时这个优秀的平台可以让大众了解诗词以及中华文学。”

年轻人创作题材多元,思想深刻令观众印象深刻。徐海(43岁,老师) 表示:“学生不仅呈现表达朋友、青春的课题,也有对社会的观察和思索,而且非常深入地去思考。”这样多样化的创作课题和别样的呈现方式使本地华文诗歌创作变得年轻。

本地诗人周德成也亲临现场观看“所谓诗社”的表演。他希望活动能继续延续下去,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看到新加坡语言文字发展的可能性。

关于“所谓诗社”

  • “所谓诗社”的七名创社成员年纪最轻的17岁,最大的20岁,都在本地受教育。“砸诗烩1.0”是他们创社后第一个公开演出;11月初将会在作家节举办“砸诗烩 2.0”。
  • 年轻人创作热情充沛,演出前后透过社交平台造势,每日发布诗歌创作。喜欢华文诗歌的读者可在以下平台找到他们。
  • “所谓诗社”的社交平台:instagram@yangguang、caihongxiaobaima
  • 面簿:所谓诗社 Matter.Less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