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志群立宏愿重现溪山琴风

字体大小:

《大还阁琴谱》,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撰辑的琴谱,本地古琴艺术家纪志群用了 年光阴,重构书中 首对普通人而言宛若天书的琴曲,激活了三百多年来凝固于琴谱中的文化,让我们能够通过他的“乐诠”,参与到古人的精神境界。

这是一本很厚重的书,787毫米x1093毫米的大开本设计,厚400页,特别的沉,有两篇序,一篇自序,一篇后记,32首琴谱,若干篇附录和说明,以及录音CD一张。其中,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音乐美学学者修海林的题词特别醒目,一曰“立宏愿重现溪山琴风,行大雅深修青山艺道”,另一曰“雅琴大道,志在践行”。

书中的32首琴谱对很多人而言宛若天书,那造型奇特的方块字符似曾相识,却没一个看得懂,虽注上五线谱,仍不减其神秘色彩。更甚的是,这当中的所有字符和线谱,都不是机器打出来的,而是人手一个个写上去的。

12年用尽所有精力

拿着这么一本大书,真正体会什么叫呕心沥血。

这本《大还阁琴谱乐诠》,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是本地古琴艺术家纪志群用了12年光阴,立足琴道,潜心研究,经过千百次抚弹,激活了300多年来凝固于琴谱中的文化,经不断审视、调整,进而重新建构32首古代琴曲,使我们能够通过他的“乐诠”,参与到古人的精神境界。

可以想见,个中艰辛,冷暖自知。日复日,年复年,纪志群坐在琴房里长时间伏案看书,成堆成叠的考究资料,上百上千的琴曲版本。他一个音一个音的看,看出了筋膜炎,看出了胃出血。

回首那段日子,纪志群说:“这12年真是用尽所有精力,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会用余生去修正这个学术成果,也希望能够有别的伟大的琴家们,他们听了以后觉得不圆满,愿意自己去参与,去把这套琴谱打得更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不过是用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投入,去捍卫古琴音乐在我心中的传统。”

那是一个星期四的早上,纪志群刚从北京回来,病了,后来还发起高烧,但访问如期在他家进行;那间叫“尘外楼”的淡滨尼五房式组屋,依然如初次所见般雅致,有琴、有茶、有书、有画,还有袅袅的熏香。

纪志群拿出那本被他翻得有点残破的线装本《大还阁琴谱》,里头神秘的减字谱记录着古琴左右手的弹奏方法和位置,但隐去了音高和节奏,在外人眼里简直就是一盘散沙。而所谓“打谱”,就是琴人在古谱的框架下,反复揣摩琴曲意境,过程须凭借客观依据,包括流传的琴谱及其相关文献,同时结合主观判断去确定腔韵、句段、结构,最后定拍并记谱。此时,“打谱”才算完成,琴曲才成为可演奏的曲目。

纪志群说:“当初,如果没有管平湖、张子谦、吴景略先生等打谱,我们今天哪听得到《梅花三弄》《流水》《广陵散》?这功德多大啊?我们享受着前辈琴家打谱的成果,可我等这辈四五十岁的琴人做了什么?推广古琴的人很多,并不需要我,我们缺乏的,是留下一些能够让后人修改、批评,甚至推翻的学术成果。”

zb_0827ji_zhiqun4__Medium.jpg
古谱和《大还阁琴谱乐诠》对照。
zb_0827ji_zhiqun3__Medium.jpg
随书出版的古琴专辑,是用这张宋琴“坐忘” 演奏录制的。

中国古琴博士第一人

纪志群是新加坡、也是中国第一位古琴博士,从上海音乐学院到中国音乐学院,他特别刻苦用功,2009年中国音乐学院第一次招古琴博士生,一共只录取三名,纪志群是唯一的“外国留学生”。三人中,一人半途而废,一人还在苦读,纪志群则用了四年时间在2014年完成博士学位。

而早在2006年纪志群读硕士时,他已开始对《大还阁琴谱》一曲一曲的进行研究。成为博士生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对《大还阁琴谱》进行了全套化与个性化的打谱和文化诠释,并以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和毕业音乐会的演出内容。

《大还阁琴谱》原名《青山琴谱》,是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别名青山)撰辑的琴谱,刊行于清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全书六卷,收琴曲32首及琴论《溪山琴况》一卷。纵观流传下来的170余套琴谱,纪志群之所以会选择研究《大还阁琴谱》,就是因为其中的《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 即二十四况。况是况味,就是境界。”纪志群说:“徐上瀛把他毕生弹琴的境界通过24段文字: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完全体达出他的美学高度。

“琴乃载道之器,所谓琴道,我们不能空口说,胡乱想。我们一定要有一部古代的论著,以古为师。古人是怎么认知的?古人认为怎样的琴音境界才高妙?《溪山琴况》是一部道器相结合的音乐美学论著,被誉为古代音乐美学的集大成者,既讲精神,又讲技巧,摆在所有乐器里,它都是相通的,其重要性,至今无别的论著能超越。”

纪志群因此通过长期努力,重读徐上瀛,再弹大还阁,结合音乐理论与演奏实践,出版《乐诠》,并根据自己的打谱,以宋琴“坐忘”演奏录制其中15首包括《良宵引》《洞庭秋思》《平沙落雁》《醉渔唱晚》等古曲,同书出版。这一行为,在中国琴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修海林称之为“接续传统,传承琴学,善莫大矣!”,认为“这种集打谱、演奏和研究于一体,并达到相应学位要求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章华英也为之欣喜感佩,认为这是“承虞山之学,臻大雅之音”。她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已经打谱完成的《大还阁琴谱乐诠》,不仅将向人们展示丰富多彩的古代琴乐作品,为继承发展传统音乐提供生动的实例,同时,对于更深入地研究虞山琴学乃至中国古代音乐的调性、调式、音阶、律制的生成、变化与发展,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zb_0827ji_zhiqun5__Small.jpg
纪志群不只研究古琴,也收藏多张古代名琴。

推广琴中之道

博士毕业以来,纪志群一直在三智文化书院(附属中国文化书院)讲课,也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古琴。“华中科技大学培养的都是顶尖科学家,他们把我请去,是希望古琴的琴音可以弥漫校园,让所培养出来的学员具备人文情怀,而不是冷冰冰的一群科学家。”

纪志群不是一对一授课,而是一大班,讲的也不纯粹是演奏,更多是关于《溪山琴况》的美学理论。

“我常跟学生讲,练琴就好比在大海里泛舟,每天如此努力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的话,你可能会不停在当中打转,甚至走在南辕北辙的路上。弹琴好比练习射箭,第一必须要有目标,第二要练臂力。有了目标但臂力不足你射不到;但天天练臂力,却没有目标,那你始终远离目标。

“这目标就是对古琴音乐美的价值的认知,这个认知不是我纪某某说的,而是古代琴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系统,而且把它说得非常清楚。《溪山琴况》是古琴表演艺术美学的专著,也是一部探索古代琴乐精神的大书。我要推广的因此不仅仅是琴曲,而是琴中之道,让琴所承载的丰富文化精神财富,被更多学生所了解。”

曾有人规劝纪志群,在北京开个琴馆吧,有着“中国第一位古琴博士”衔头,教琴卖琴,必能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不是纪志群的志向。他说他拿他该拿的学费,只是为了生活。

纪志群当年念硕士时经济并不宽裕,两个孩子还小,他变卖了一张收藏已久的明朝琴,再把多年积蓄倾囊拿出作为家里的生活费,自己则靠国家艺术理事会的一笔助学金只身到了北京。而今,他的女儿已经21岁了,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主修巴松管,儿子18岁,念的是网络,太太郑素豪也弹琴。

“我现在的生活就是新中两地来回,而回来的目的就是休息和看看家人,另一个就是静下心来弹琴。”

放弃鲜花与掌声

纪志群一直以古琴作为修身养性之道,在琴艺和修养上沾染着恩师琴坛泰斗吴文光先生的言传身教,尽量远离社会浮躁之气,实实在在做学问。

这十多年来为了完成《大还阁琴谱乐诠》,纪志群放弃了舞台的鲜花与掌声,身体力行,以古为师,甘于淡泊,并在长时间的孤独中浸泡,潜心研究,认真从容的完成了一项文化诠释行为,并让人深刻体会到他与一代琴宗徐上瀛在思想上的碰撞与共鸣。

即将步入五十知天命之年,纪志群说他要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练琴。他深信,因为个人天赋的平庸和才华的局限,《大还阁琴谱乐诠》存在疏漏和错误是难免的,除了希望老师和其他琴家不吝指正,他也要用自己有生之年,不断去修正和完善。

32首琴曲他只录了一半,下来,他还得精练琴艺,练得自己觉得得心应手了,再一首两首慢慢的录,估计要两年时间才能把它录完。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以诚意正心去感知古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升华自己,让指下,扫尽一切喧嚣之气;让弦上,仅存贞洁之美。做到琴德、技艺、修养三者密不可分,这,是纪志群认为琴人当一辈子追求的终极目标。

让指下,扫尽一切喧嚣之气;让弦上,仅存贞洁之美,做到琴德、技艺、修养三者密不可分,这,是纪志群认为琴人当一辈子追求的终极目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