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庆祝120周年 南音·昆曲·古刹

配合莲山双林禅寺今年庆祝120周年,湘灵音乐社将在双林寺的圆满殿呈献一场《九歌·意象》。
配合莲山双林禅寺今年庆祝120周年,湘灵音乐社将在双林寺的圆满殿呈献一场《九歌·意象》。

字体大小:

莲山双林禅寺为庆祝一百二十周年,邀请本地湘灵音乐社和中国浙江昆剧团到双林寺呈献南音和昆曲。

湘灵音乐社将率先在9月演出《九歌·意象》;中国浙江昆剧团则定于11月呈献昆剧《无怨道》。

古雅悠远的南音和柔美婉约的昆曲,似乎很适合在佛教古刹的雕梁画栋间缠绕,余音袅袅。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汉传佛教丛林——莲山双林禅寺今年庆祝120周年之际,特地邀请本地湘灵音乐社和中国浙江昆剧团到双林寺呈献南音和昆曲。

湘灵音乐社将于9月16日(星期日)下午3时,在双林寺新修的圆满殿呈献一场《九歌·意象》;中国浙江昆剧团则定于11月10日、11日晚上,在双林寺圆满殿上演两场由佛典改编的昆剧《无怨道》。

这不是两个艺术团体首次与莲山双林禅寺结缘合作。湘灵音乐社曾于2015年9月,在双林寺天王殿前呈献一场《心灵之旅》;浙江昆剧团则在2016年11月配合圆满殿的落成,在那里呈献同样改编自佛经的《未生怨》。

莲山双林寺的修建委员会主席庄绍文告诉联合早报,创建于1898年的莲山双林禅寺在建筑学上属于传统闽南风格,例如天王殿是漳州风格,大雄宝殿上半部属于福州式,下半部是泉州风格。

庄绍文指出,湘灵音乐社是本地传承南音的文化团体,南音又是源自泉州地区的古老艺术,从文化渊源来看,双林寺找湘灵进行文化方面的合作顺理成章,何况彼此的风格也颇为契合。

把湘灵音乐社和莲山双林寺撮合在一起进行合作的关键人物,是前社会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庄日昆。他同时身兼湘灵音乐社和双林寺的顾问。

莲山双林寺找本地团体合作时找上湘灵和南音,这次同时邀请浙江昆剧团来新表演,则要从香港志莲净苑与双林寺的缘分说起。原来这两个佛教道场关系密切,素有往来,而志莲净苑早在2012年就已经找上浙江昆剧团进行文化合作,用昆曲演绎佛经,即把佛经故事编成昆剧。

湘灵多次与佛教组织合作

0609_now_4_Small.jpg
《九歌》出自《楚辞》,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祭神的乐歌,湘灵音乐社把它打造成一台美轮美奂的视觉飨宴。

用舒缓南音和悠扬昆曲来体现佛教文化内涵倒也契合。湘灵音乐社副社长王碧玉回忆说,早在1993年,湘灵就已经和本地的一些佛教组织合作,例如1993年与光明山普觉禅寺联合呈献《释迦牟尼佛》,1998年再与光明山合作上演《弘一大师》,1995年与观音救苦会合作推出《目连救母》,2010年再与九华山报恩寺联合呈献《目连救母》,湘灵当时是以梨园戏方式演绎上述剧目。

无独有偶,当年以排演《十五贯》轰动中国与海外的浙江昆剧团,2012年开始与香港志莲净苑展开为时三年的合作,创作和排演佛典原创昆剧三部曲《未生怨》《解怨记》和即将到本地上演的《无怨道》。

湘灵即将在圆满殿上演的《九歌·意象》虽不是佛经题材,却源自很古老的汉族文化。《九歌》出自《楚辞》,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祭神的乐歌,历代认为是诗人屈原所作,近代学者认为是楚国民间作品,可能经过屈原整理或改写。

由11篇浪漫诗歌组成的《九歌》,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湘灵把这些诗篇重组成九个篇章,用新编曲目呈现,当中好些曲目采用了南音的曲牌或名谱,例如“云中君”拓展自四大名谱之一的《梅花操》之首章,“湘君”“湘夫人”则用了南音《散板》和《将水令》的曲牌。

《九歌·意象》最早在2015年8月的国庆前夕在滨海艺术中心小剧场与本地观众见面,2017年国庆日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重演,同一年12月首次走出国门,在泉州高甲剧院呈献两场演出,这部跨界南音表演很难能可贵地在南音发祥地获得好评。

《九歌》为不同场地打造

《九歌·意象》是由林少凌和林振发携手合作打造出来的跨界作品。创意总监兼编导林振发过去一直从事当代艺术,但他骨子里有很东方的一面,很久以前便憧憬搞一台跟传统、与古代有关的演出。参与《九歌·意象》的创作,让他有机会深入探索自己很华族、很东方的一面。

他说,每一次重演都不一样,必须根据演出场地、条件、设备等做些调整,而制作团队当初设计《九歌·意象》时,就已经考虑到这个剧目要能在不同场地演出,以延长其演出寿命。

想观赏《九歌·意象》,可前往大巴窑的莲山双林寺(电话:62596924)或湘灵音乐社(4B Bukit Pasoh Rd,电话:62224221)索取入门票,最好能事先拨电预订。门票免费,但观众可随喜乐捐。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