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岂华 参演超过12种传统剧

符岂华在传统戏曲中的扮相。(受访者提供)
符岂华在传统戏曲中的扮相。(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本地传统戏曲舞台上,鲜少有除本地和中国新移民之外的演员。来自马来西亚的符岂华却活跃本地戏曲圈,且游走多个剧种。四年中,他参与演出超过十二个剧目。

本地传统戏曲舞台上,多由资深本地演员们坐镇,另有来自中国的年轻新移民演员也加入演出,除此之外,较难见到他国演员的面孔。但最近在平社的一场京剧演出上,一位演员引起众人注意。

在折子戏《春秋亭》中扮演“四九”的他,念白不少,唱词较短,他的口音带有南洋特色,尽管不是字正腔圆,却有一番质朴可爱,令人以为本地京剧舞台上出了一位新加坡演员,但询问过演出主办人后,才知道他来自马来西亚,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传统戏曲票友,因为他不仅演京剧,也广泛参与其他剧种演出。

2014年,平社京剧全本《武则天与谢瑶环》,他饰演家丁、刽子手;2016年,平社京剧折子戏《杨八姐游春》,他饰演刘文晋;2018年,海南协会琼剧折子戏《刁蛮公主之进府三叩拜》,他饰演大太监添福;同样是今年,他随三江会馆梨园社到中国绍兴参加第三届全球越迷嘉年华,在越剧《情探之行路》中饰演判官爷;11月下旬,他随华族戏曲协会前往中国海南岛参加海南欢乐节东盟大学文化周,在京剧《白蛇传之游湖》中饰演艄翁。四年中,他参与演出超过12个剧目。

符岂华起初以为记者要以专业戏曲人的角度来采访他,他认为自己“插科打诨”,是新加坡戏曲圈菜鸟,多演龙套角色,谦逊地要婉拒采访。记者表明请他从戏曲爱好者角度来说说看戏、登台的经验,他便不吝分享了自己在新加坡接触戏曲、投入戏曲的经历。

20181203_12_Small.jpg
符岂华庆幸新加坡传统戏曲能从街边进入剧场。

自幼熟悉舞台

31岁的符岂华祖籍海南文昌,土木工程设计师。2011年,在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PM)本科毕业后,就到新加坡工作。

他说:“小时候住在马来西亚的新村,村里唯一的小学是一间学生人数只有约150人左右的华文小学。凭着上天眷顾而赋予的小慧根和师长们的厚爱提拔,每一年都得到参与演讲比赛或在恳亲晚会上台表演的机会。升上中学后开始参加社团办演出,对舞台就更加熟悉了。”

他接着说,童年时若那年经济不错,村里做生意的村民赚了些钱,就会在神诞庆典时,请戏班在村里唯一的庙里演酬神戏。“那时年纪尚小,当然看不懂戏,只是纯粹对戏台上的各种颜色和声音印象极为深刻,因为那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会遇见的东西。长大了,从中学开始读了好一些文学作品,还在念大学时特意‘越院’到中文系去选修了《红楼梦》课,这时才又对‘故事’产生了兴趣——我对戏曲的爱好竟是如此琐碎拼凑起来的。”

符岂华进入本地戏曲圈子更属巧合。

“在新加坡的第三年,某天收到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的朋友的简讯,说平社要演全本剧《武则天与谢瑶环》,需要龙套演员,问我可有兴趣参与。在对戏曲表演毫无概念的情况下,我答应了。那是我戏曲演出的‘处子秀’。”他笑说。

他的感触是,新加坡的传统戏曲圈实在太小,只要稍稍对舞台敏感,有热情又愿意花一些时间去排练,经老师们提点,要演个龙套演员真的不难。“所以当了一两次平社演出的龙套后,见我还不错,又是海南人,琼剧团或老师就上门要人帮忙了。”——尽管演出经验已算丰富,他还是谦称自己为“龙套演员”。他说:“也只能怪自己怠慢的性格,一是实在没用心好好学习;二是在新加坡要好好地认真地学一学唱戏,还真的不容易。”

文的便利与情的牵挂

能在多个剧种之间演出,符岂华对地方戏曲的特色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他说:“京剧使用的语言是和我们的华语最为接近的,所以这里头有着学习的‘方便’,也为我看或唱提供了便利。”

上琼剧舞台,则因为有乡情、亲情的缘故。“我是海南人,家里叔父辈都以海南话交谈。我自从离家以后,海南话就退步了很多,所以我觉得会去学习琼剧,多少有一些对儿时记忆的情感作祟。不过祖籍海南对我来说既是方便,也是困难,毕竟琼剧的对白或唱词,还是和我们生活日常的语言有些不一样的。”

对于琼剧、京剧间的差异,他亦有身为票友的独特观点。

他说:“琼剧是地方戏曲,多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京剧反倒是多以老生或旦角为主,以小生为主的不多。可京剧极为讲究,不管是服饰、身段等。”

谈到未来的目标,符岂华说:“我性格有些钝拙,这三四年在京剧、琼剧的龙套演出经验,才让自己对这传统艺术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和启蒙。我认为,必须要有了基本的赏析能力,接下来才可以谈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传统戏曲的艺术性。”

符岂华更说,很庆幸新加坡政府与私人机构对于本地戏曲团体的大力支持,使得本地的传统戏曲演出从街边进入了剧场,虽然前途仍然坎坷,但还有不少人愿意热心且积极投身于此。

而他也正是其中一个热心人和戏曲新苗啊!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