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如利剑 看华文漫画如何推动革命

晚晴园 —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与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联合举行《画笔与线条 — 革命与漫画》特展,以近150件源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华文漫画作品及相关展品和图像,讲述华文漫画在本地的发展和演变。(各图由主办单位提供)
晚晴园 —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与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联合举行《画笔与线条 — 革命与漫画》特展,以近150件源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华文漫画作品及相关展品和图像,讲述华文漫画在本地的发展和演变。(各图由主办单位提供)

字体大小:

晚晴园 —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与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联合举行《画笔与线条 — 革命与漫画》特展,追溯1911年辛亥革命与新加坡华文漫画之间的联系,及后者的发展脉络。

中国漫画的起步时间较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早期的漫画家用画笔勾勒出危机重重的中国,试图将作品中的幽默和讽刺化为对抗腐败政权的武器。现代华文漫画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推动政治改革的严肃使命,过后更成为革命派宣传反清反封建思想的工具,并传播到华人移民聚居的新加坡,成为本地早期华文报章表达政论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媒介。

《画笔与线条 — 革命与漫画》特展以近150件源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华文漫画作品及相关展品和图像,讲述华文漫画在本地的发展和演变。

Between the Lines - The Chinese Cartoon Revolution
1911年刊登于《神州日报》的《老爷与饭桶》,讥讽清廷官员庸碌无能。(主办单位提供)

中国漫画的兴起

19世纪末,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中国面临领土被瓜分的危机。当时正逢报业在中国迅速崛起,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报刊。正是这些报刊培育了不少杰出漫画家,包括潘达微、何剑士、马星驰、钱病鹤等人,他们以手中画笔为利刃,戳破了清廷表面支持改革与立宪的虚伪面具。

1898年,广东人谢缵泰发表的《时局全图》被普遍视为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现代漫画,该画以中国地图为背景,描绘了对其虎视眈眈的列强,表达了作者对国家任人鱼肉、分崩离析的担忧。

Between the Lines - The Chinese Cartoon Revolution
谢缵泰《时局全图》(1898年)。(主办单位提供)

清朝覆灭后,民国诞生,却在不久后又遭袁世凯及各路军阀弄得四分五裂。这促使漫画家再次提笔,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人民对共和政府的失望之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迷惘和忧虑。

本地华文漫画推动社会变革

这次特展也记录了新加坡华文报章漫画的变迁。孙中山领导革命组织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1907年出版的机关报《中兴日报》,是首个刊登漫画的本地报刊,主要刊登在副刊《非非》上。而《叻报》、《国民日报》、《新国民日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等本地报刊也都曾刊登过政治漫画。

从192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的华文漫画除了关注中国政治局势,也开始关心本地社会课题。一批在中国受教育的华人漫画家作为时代先驱,在本地积极推广这种艺术形式并培养新人。此时兴起的新闻漫画社、漫画期刊、华文小报,以及随报章附送的美术副刊,为本土漫画的发芽成长提供了充满养分的土地。

Between the Lines - The Chinese Cartoon Revolution
《中央集权》(1907年)是《中兴日报》刊登的第一幅漫画,也是在本地出现的首幅华文漫画。(主办单位提供)

本地华文漫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达到了发展的高峰。青年励志社于1937年举办首届“马华漫画展”,在新马各地巡回展出近200幅作品,是首个展示本土漫画作品的大型展览。同一年,另一大型漫画展“救亡漫画展”在新世界游艺场举行。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画家纷纷来到新马主办筹赈画展,而在中国掀起的抗日漫画浪潮也在这个时期延伸到新加坡,促成“救亡漫画展”,也为本地华文漫画史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关注时政和将目光放在本地华侨上,本地华文漫画也捕捉到了其他族群在本地的生活情况,聚焦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这次特展也展出凸显本地社会多元性的华文漫画作品。

而这其中,就包括石公的《站在十字街头》。这幅漫画最初刊载于1930年的《叻报》副刊《椰晖》,描绘了站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锡克族警察,这些警察在过去的英殖民地和上海租界都十分常见。1936年的《印度炒豆小贩》(Kahcheamputeh)由戴隐郎(1907 – 1985年)所作,主角是当时沿街兜售印度炒豆的小贩。当时,他绘制了许多富有南洋色彩的作品,反映战前新加坡的生活景象。同年,戴隐郎又创作了《沙爹小贩》,描绘一名流动小贩在街边烧烤和售卖沙爹的情景。杨景美的《街头风景》则描绘了不同种族的百姓过去到公共水龙头洗澡、洗衣和取水的情景。

Between the Lines - The Chinese Cartoon Revolution
《街头风景》杨景美(1936年)。(主办单位提供)

与插画家阿果合作 现代视角回望历史

在展览设计方面,晚晴园特邀本地插画家阿果(李高丰)一同合作,为特展的四个展区绘画主图,并以他所创作的企鹅与刺猬插画角色贯穿整个特展。以童真的画风重新诠释参展作品,并采用缤纷的色彩衬托以黑白为主的漫画展品。这些漫画除了反映大时代、历史的变迁,也重现了小人物的生活。他特别向主办方提议将角色融入特展中,希望透过有趣的方式,吸引大人和小孩前去观展。

他说:“我重新诠释了辛亥革命时期报章所刊登的漫画,并注入本地特色,以国人较为熟悉的地标和物品等呈现,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Between the Lines - The Chinese Cartoon Revolution
左图:1905年刊载于《时事画报》的《龟仔抬美人》曾引发政治外交风波。右图:由插画家阿果改编的《龟仔抬轿》。(主办单位提供)

马来亚出生的作家、诗人兼艺术家戴隐郎曾将漫画家比喻为开垦艺术园地的园丁。正如他一直支持并推动着本地早期华文漫画的发展,晚晴园与《联合早报》下属联合学生俱乐部一同开辟了“漫画自耕地”,展示年轻漫画家的作品,鼓励他们继续创作。

联合学生俱乐部的美术通讯员通过画笔,为参观者呈献新闻漫画的特色。学生们通过改编早期华文漫画作品,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类比他们自己的生活。其中一幅作品《学生生活现状》便是改编自1909年由钱病鹤所作的《各国联合龙灯大会》。原画中的“龙灯”由火车头和车厢组成,代表各国列强的人物操纵,追着举龙珠的清政府官员,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任由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主权的现实。学生们模仿这种手法,展现当今学生备受压力的生活,他们背负着家人的各种要求与期许。

Between the Lines - The Chinese Cartoon Revolution
左起:由钱病鹤所作的《各国联合龙灯大会》(1909年);联合学生俱乐部的美术通讯员改编的画作;由阿果改编的画作。(主办单位提供)

上百件展品 让人一饱眼福

Between the Lines - The Chinese Cartoon Revolution
1898年1月16日刊载于法国《Le Petit Journal》画报上的《分大饼》(1989年)。(主办单位提供)

这次特展上展出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漫画作品,其中包括1898年刊载在一份法国报刊内的《分大饼》原件,漫画描绘列强瓜分中国领土、清廷却无力回天的场景。其他重要作品还包括讽刺清廷兴建海军港的《临渴掘井》(1908年)和寓意要破除守旧传统的《剪发运动》(1910年)等。

本地漫画展品中,由张汝器所作的《可怜我们的苦力同胞》曾刊载于《星洲日报》副刊《星光》,揭露了华人苦力劳工为了忘却身心之苦而吸食鸦片,并染上毒瘾的残酷现实。张汝器于1939年创作的《一九三九年之胜利》,描绘中国军队靠着海外华侨的资助击退日本侵略者,凸显华侨在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Between the Lines - The Chinese Cartoon Revolution
《可怜我们的苦力同胞》(1929年)。(主办单位提供)

革命漫画通常都以诙谐的手法讽刺时事,结合时评与幽默于一体,生动地反映和评论时局,发人深省。本地早期华文漫画也揭露了社会种种矛盾与不平的现象。
晚晴园也安排了免费导览,让访客可以与导览员一同参观特展。

《画笔与线条 — 革命与漫画》

  • 日期:即日起至7月7日
  • 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5时
  • 地点:晚晴园 —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 门票:入场免费
  • 官网:https://www.sysnmh.org.sg/ch/

【本文由晚晴园 —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呈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