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菽园的戏剧人生-如果拍一部关于邱菽园的电影

邱菽园是新加坡唯一获得举人荣衔的文人。(档案照片)
邱菽园是新加坡唯一获得举人荣衔的文人。(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新华文学不只“新文学”,还有“旧文学”,邱菽园是其中佼佼者。

邱菽园一生大起大落,丰富多彩,要爱情有爱情,谈政治有政治。而且,还可从诗词中看出,邱菽园要把新加坡建构成一个理想家园,以及他对新加坡和中国的深厚感情。

“邱菽园的生平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电影。”这是我在开完一次学术会议后得到的反馈。

近年我在台湾发表三篇会议论文,三篇都以邱菽园这位新加坡殖民地时期的旧体诗人为主角。最近一次谈到他和青楼女子的关系和有关诗作,开场白就提到,邱菽园在25岁生日时于华商阁大排筵席,邀请80多名来自中国广东的妓女,其他籍贯的妓女也为数不少。每个向他叩头贺寿的妓女,都会收到他的红包,单是这一笔开销,便已超过万元。台大的黄美娥教授听完我的报告后,就跟我说,这一幕简直就是电影中的情节,拍起来一定很有看头。于是我们继续就这个话题聊起来,从邱菽园年轻时的风流富贵,说到他后来破产学佛,还有他和槟城妓女何远馨(又称何录事,录事是旧时对妓女的尊称)的浪漫情缘等等,无不充满戏剧性。我们聊着聊着,似乎真的可以拍一部关于邱菽园的电影。

但我总会往消极的方面想。在现今商业挂帅的电影界,文艺色彩如此浓厚的题材,恐怕没有什么电影公司敢投资,就算找来一位天皇巨星,也不担保可以卖座。我以前看过一部叫作《郁达夫传奇》的电影,讲述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期,与隆儿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海报以“周润发主演”为卖点,进场一看,才知道郁达夫的戏份,大部分都由霍达华饰演,周润发只在片头倒叙郁达夫将被日本宪兵杀害时,才露了一面。这部电影尽管拍得颇为细腻,却没有引起什么注意。

郁达夫曾来过新加坡出任《星洲日报》副刊主编,宣传抗日。除了赖以成名的小说和散文,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旧体诗人。他与王映霞、李晓音的爱情故事也很有传奇性。我记得《郁达夫传奇》中有些场景,还以字幕和旁述介绍郁达夫的一些旧体诗。对于现时年轻一代的电影观众来说,旧体诗和郁达夫,都是相当陌生的名词。想他们买票看这样的电影,难矣。

前车可鉴,拍关于邱菽园的电影这回事看来有点痴人作梦,不过是一个旧体诗爱好者一厢情愿的想法吧。无论如何,邱菽园的生平的确大起大落,丰富多彩,要爱情有爱情,谈政治有政治,以下我就从几个颇有戏剧性的话题,来和读者重温一下他充满传奇性的一生。

一、从少年得志到破产

邱菽园出生于中国福建海澄县,早年便已展露出非凡的文学才华。15岁时凭一首《玉笛诗》为人称颂,于是有“邱玉笛”的称号。诗的内容如下:

唤取青莲笛一枝,前身尺八至今疑。

梅花五月江城引,杨柳三春洛下辞。

减字偷声听断续,呼花召鹤按参差。

风前谁为殷勤弄,长倚楼头快咏诗。

因为是咏物诗,所以全诗基本上围绕着笛子来写。中间的四句,都用和笛子有关的典故,例如第三句就提到笛曲《梅花落》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这首诗,第四句又提到笛曲《折杨柳》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第五、六句则描述吹奏笛子时的情态。诗本身虽然没有什么深远的意味,却通过典故和畅快的笔触展露邱菽园的才情。

之后邱菽园在乡试中举。要知道,他可是新加坡唯一获得举人荣衔的文人。这一切似乎是他即将平步青云的兆头。可惜22岁赴京会试,却不幸落第。科场上偶然的挫折,本来不应对他造成什么打击,照理说他还可以继续应考。不过次年他在新加坡经营米业的父亲病逝,他便继承一大笔遗产,从此定居南洋,绝意仕途。

邱菽园早年在新加坡的故事应该很吸引眼球。因为富甲一方,他变得挥霍无度,嫖妓、抽鸦片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他还非常慷慨,捐款办学、办报、资助友人这些事他都在所不辞。例如为创立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他一个人就捐了3000元,等于所需款项的半数。另外,由于曾在澳门居住过一段时间,他对广东人特别有好感,据说每逢有粤籍文人经过新加坡,他都会赠与500元的路费。他的慷慨让他结交了不少朋友,但找他便宜的人应该也有不少。康有为大概就是其中一个。他在维新运动失败后到新加坡避难,得到邱菽园的保护和热情招待。不但如此,邱菽园又前后捐款数十万给他的保皇会。但康有为却有中饱私囊之嫌,两人因此反目。这一段公案,在电影中大可渲染一番。虽然这或许有损康有为“孔教圣人”和“国师”的形象,但电影就应该有创作的空间,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何况康有为的行事与为人,的确有很多具争议性的地方。

邱菽园和康有为最终冰释前嫌,但那时邱菽园已耗尽家财,宣告破产。他的人生踏入另一阶段。他不再是风流不羁,在南洋呼风唤雨的巨富,变成诚心向佛、生活清贫的居士。因为家道中落,他不得不遣散旧日的仆人,有一首题为《遣婢》的诗写道:

种得花枝乞与人,东君无计永留春。

乌衣朱雀斜阳影,厮养牙郎落絮身。

竹里樵青虚打桨,奁前小玉黯随尘。

低鬟恋别牵萝屋,翠袖单寒谅主贫。

他把婢女比喻为花枝,自己则是无法永远掌管春天的东君,现在他只能把原来拥有的“花枝”送给别人。“乌衣朱雀”指以前的富贵人家,如今已败落不堪,那些称为“厮养”的仆役,都被中介人(牙郎)买走,像风中落絮一样四散而去。第五、六句的“樵青”和“小玉”,都是女婢的借代,她们即将随尘土飘走。然而在邱菽园的笔下,她们都很重情义:在离去之前,她们还恋恋不舍,而且对主人潦倒的处境表示谅解。这大概也可以拍成电影中催泪的一幕吧。

20190530_zbnow_qiu_Medium.jpg
邱菽园“檀社雅集赠别秦总领事亮工先生”。(档案照片)

二、爱情故事

这是最容易拍成电影的题材,应该也是最重要的卖点。邱菽园前后娶了两个妻子,她们都没有为他生下子嗣。按传统的做法,加上殷富的家境,邱菽园本可名正言顺地纳妾,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那样做。但才力与财力兼备的他,身边总不乏红颜知己。这些女子都来自青楼,他也毫不忌惮地公开和她们的关系。他有一本诗集,叫做《啸虹生诗钞》,里面的作品大部分和妓女有关,有名字记载的大约就有40多人。比较常见的有何远馨、罗采萍、阿带和梁小芙。关系维持得最久、最亲密的,是从新加坡移居到槟城的何录事。邱菽园为她写了20多首诗。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两人确是如朋友一般相待。其中一首诗提到,何录事为邱菽园的健康着想,写了好几封信劝他戒酒,他深受感动,在诗中如此回答:

茂陵渴疾曾无解,湖海豪情久未除。

为有涛笺珍重意,麴生从此绝交书。

茂陵指汉代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他患了消渴症,类似现在所说的糖尿病。邱菽园借此比喻自己难以戒除酒瘾,加上所谓的江湖豪气,与朋友畅聚,不免要喝上几杯。但因为何录事情意殷殷,所以他口头上答应,从此会和麴生(酒的别称)绝交。何录事如此关心邱菽园,应该不是为了他的钱财,因为他们在1909年才认识,这时距邱菽园破产已有两年。他们的恋情大概持续到1912年,这一年邱菽园写了最后一首诗给何录事,此后便好像断了音讯。在两人交往的三年期间,何录事曾回过新加坡与邱菽园见面。邱菽园在往返缅甸朝圣途中,两度在槟城与何录事相见。我猜以两人这般亲昵的关系,必定考虑过婚事,但不知为何最后无疾而终。是遭邱菽园家眷的反对,还是有其他原因?这个谜一般的结局,可以让编剧和导演自由发挥。当然,还要找一名色艺俱佳的影坛天后来饰演何录事这个角色。

邱菽园和青楼女子之间经常互赠礼物,例如衣服、领巾、手帕、照片、鞋袜、折扇、梳子等。诗则是他最常赠与她们的礼品。当何录事离开新加坡返回槟城时,邱菽园就写下《星洲送别何录事》两首七绝:

记曾花底诉飘零,累我樽前制泪听。

又是别侬银汉去,大家滋味似双星。

回面搴帷慰寂寥,留春容得几明朝。

无情最是星洲水,依旧催人早晚潮。

邱菽园从缅甸回到新加坡后,偶然在衣箧中看到一件旧衣裳,上面沾上了何录事送别时留下的泪痕,不禁为之凄然,又写了一首七绝:

前时涕泪满君衣,衣上湘痕暮雨飞。今日秋江双燕剪,涎涎公子不同归。

诗中的“湘痕”,借用娥皇、女英到湖南寻找南巡的丈夫舜帝,遍寻不获而泪滴于湘竹的典故。后两句出自汉代的一首童谣,“涎涎公子”指汉代的张放,汉成帝经常与他出外游玩。“双燕”则是受成帝宠幸的赵飞燕及其妹赵昭仪,被召入宫后身份变得尊贵无比。但这里邱菽园却反用了典故,说他和何远馨录事两人不能同偕连理。“泪痕”的确是与别不同的“礼物”,却似乎比任何礼物都更令人难忘,也象征邱菽园与青楼女子们爱情故事最终的结局。

邱菽园送给妓女们的诗,大都像以上几首那样写得情深款款。相遇时的欣喜,离别时的怅惘,与乎彼此的天涯沦落之感,无不形诸笔墨,整本《啸虹生诗钞》仿佛记录了邱菽园个人的情感经验史。他和妓女之间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隔阂,有时甚至兄妹相呼。例如有一首纪载其青楼游迹的诗写道:“兄妹相呼笑拍肩,虬髯红拂托新缘。”把自己比作隋末的侠士虬髯客,妓女们则是巾帼英雄红拂女。另有一件事,很能见出他和妓女之间不拘礼法的一面。一名叫福友的妓女,有一次和她的鸨母打赌,说可以获到邱菽园最新的肖像。第二天一早,她便径自跑到邱菽园的别墅天一阁,不由分说地将挂在壁上的肖像取下。管家想要阻拦她,她便以实情相告,管家便听由她拿去。邱菽园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福友,还大笑不已,又写了一首诗记载此事。听起来,这就是一幕很有趣的电影情节。

邱菽园有一本诗集,叫做《啸虹生诗钞》,里面的作品大部分和妓女有关,有名字记载的大约就有40多人。比较常见的有何远馨、罗采萍、阿带和梁小芙。关系维持得最久、最亲密的,是从新加坡移居到槟城的何录事。邱菽园为她写了20多首诗。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两人确是如朋友一般相待。

三、恬淡的后半生

由灿烂归于平淡,相对而言,要把邱菽园的后半生拍得有戏味就有点难度。那时他靠报章的编辑工作维生,积极地撰文提倡抗日救国。此外,贫病和禅修也是他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虽然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学佛令他领悟到世事无常。他在一首禅诗中即说:“生何如死凭翻转,富不能贫是大痴。”电影中的主角都需要配角的支持。出现在邱菽园后半生的两位比较重要的人物,都和佛教有关,他们就是诗僧释瑞于和华侨银行的创办人李俊承居士。两人在邱菽园一贫如洗的时候,经常接济他,又与他谈禅和写诗唱酬。据说释瑞于从1933年起,每月都送30元和60瓶啤酒给邱菽园。释瑞于这样做,也是为了报恩。他刚来新加坡的时候,落魄无依,邱菽园偶然在路旁认识他,便慷慨地捐建都城隍庙,让他在那里当住持。

邱菽园从释瑞于身上学到不少佛学知识,他的《癸酉中秋夜过于公净室谈禅遂成此偈》,便生动地记载了他们之间的一次交谈:

以指指月月非指,就月言禅禅非禅。

聋僧答案饶奇趣,船在河里否认船。

世人那识其中妙,坠入玄障加玄玄。

须知言语本粗浊,即论思议背真铨。

诗的起句提及《楞严经》中一个著名的禅典: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告诉别人那是月亮,但如果那人以为手指便是月亮,则不但不知月亮是何物,甚至连手指是什么都搞不清了。这个典故喻示人不能执迷于文字(或语言诠释),以及事物的一切表象,否则将脱离现实,无法掌握佛法的真理。邱菽园进一步阐明,以月来比喻禅同样也非禅学的真谛。瑞于的答复则完全转向另一个新的比喻——河中的船也并不是真的是船。诗中并没有对瑞于的观点再作解释,但《金刚经》中写道:“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船只是帮助世人到达佛法彼岸的一种工具,而不应被视作佛法本身。因而邱菽园在诗中论道,好的禅修不应只是通过语言来达到。接着他希望得到瑞于更多的指引:

我今请公速速道,超想非想非非天。

公云今岁行癸酉,八月十五中秋圆。

言下客主各大笑,谁是正位谁是边。

以指还指月还月,禅船两没相交缠。

一切即一壹一切,桂轮无声辗秋烟。

他采用“非想非非想天”的典故,意味着对主动意识或无意识的超越。但瑞于并没有直接开示,而以“八月十五中秋圆”作为回答。他暗示邱菽园不要执着于寻求答案,应该在这样美好的月夜里及时行乐。邱菽园似乎恍然大悟——指还是指,月还是月。隐喻中的船与禅此时一同不见,或是合二为一。整首诗或多或少有一种《传灯录》中“机缘问答”的意味。两人的对谈充满机智,但要让一般观众去领会其中妙处,恐怕也会把导演难倒。

结语

一部好的电影,必定有赖于好的剧本,不知道有哪位编剧,有钻研历史的耐性,愿意花时间钩沉邱菽园的生平和解读他的作品。最后我还想到拍摄这部电影的一个难处,就是怎样为邱菽园的身份作定位。他在晚年,已把新加坡当成另一个故乡。有一首竹枝词可以为证:

点缀南荒破大荒,居然本地好风光。

平添八景湖山壮,久把星洲作故乡。

邱菽园曾有“星洲八景”的倡议,在报上征诗题咏。这八景分别是:星洲初月、球场晚风、铁桥残照、马坡宿雨、旗山晴云、东陵夕霁、沙嘴晓烟、官亭夜涛。这些景点,现时有些已难查考。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看出邱菽园要把新加坡建构成一个理想家园的愿望。无可否认,他对新加坡和中国都有深厚的感情,这种双重性,电影中应该如何处理?编剧要拿捏好分寸,让来自不同地域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着实不容易。也许,我这个异想天开的念头,最后还是停留在一个想的阶段吧。

(作者是国大中文系副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