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建筑设计奖得主施颖佳:建筑设计师应让使用者受惠

本地亚洲青年设计师大奖建筑设计奖得主施颖佳认为,创作建筑设计应优先考虑建筑未来使用者的需要。
本地亚洲青年设计师大奖建筑设计奖得主施颖佳认为,创作建筑设计应优先考虑建筑未来使用者的需要。

字体大小:

获奖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学生施颖佳分享,自己如何从越南的街头小贩管理、本地外劳居住问题获得启发,立志让建筑设计为使用者,尤其是弱势者服务。

本地建筑系学生,亚洲青年设计大奖上创出佳绩!施颖佳(24岁)的建筑设计作品在今年3月举行的亚洲青年设计师大奖(Asia Young Designer Awards)荣获建筑设计奖。

刚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的她告诉《联合早报》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建筑设计比赛,花了4个月完成参赛作品,难得有机会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国际舞台,除了得到评审的反馈和认同,也听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参赛者阐释创作设计。

性格正面开朗的施颖佳,爱好是画画。她经常用不同颜料,天马行空,画出风景、建筑物、抽象物等。原来,小时候的她经常陪在父亲身边,看父亲在周六作画,久而久之,自己也对绘画萌生兴趣,而其祖父曾经也是个画家。

父亲原要她念会计

好奇原是理科生的她为何突然转修建筑系?她说,自己和许多本地学生一样,选修理科只是为了考取好成绩,进入好的大学,后来觉得理科很闷,也并非自己喜欢的学科。“算是一种突破吧!我希望未来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而又与我修读学科相关的工作,最后选择了既符合实用艺术,又能帮助现代人解决问题的建筑系。”

施颖佳的父亲原本要她念会计系,于是她到了一家会计公司实习6个月,尝试后确定自己不喜欢,父亲接受女儿决定,支持她修读建筑系。

河内街头小贩 激发设计灵感

一次到越南河内的学习之旅,当地街头形形色色的小贩激发了施颖佳的创作灵感。谈到自己的参赛作品——“Tube Fare”的设计理念,她说,越南街头的景象很有趣,摊贩在越南市内到处可见,为了确保食物卫生和维持街道形象,越南河内政府频繁的清街运动造成摊贩们的生意受到威胁。

施颖佳结合了民宅、市集及共享厨房空间的“Tube Fare”参赛作品设计图。(受访者提供)
施颖佳结合了民宅、市集及共享厨房空间的“Tube Fare”参赛作品设计图。(受访者提供)

越南政府认为,除了卫生问题,街头摊贩还影响了市容。在她看来,街头摊贩是越南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小贩统统不见了,河内特色也就失去了许多。为了解决该社会问题,她设计了一栋宽3米、长40米的传统长屋,结合了民宅、市集及共享厨房空间,三者共存在一个有限空间,除了确保室内能有自然光照明和通风,也须避免让味道和嘈杂声妨碍居民生活。

施颖佳绘制的市集门口3D图。(受访者提供)
施颖佳绘制的市集门口3D图。(受访者提供)

施颖佳解释,这么做也就能让越南政府和街头摊贩之间达致双赢。首先,政府能通过共享厨房的设立,更好地监督摊贩们的食品准备过程,监督食物卫生的同时,也能提升国家贸易形象。而对市民来说,在长屋内打造室内市集,能让街头摊贩继续贩售商品谋生,保留越南小贩文化与特色。如此一来,人们仍能在市集购买到负担得起的食物,并且保住小贩们的饭碗。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这次能够得奖,她最想感谢的人是其建筑设计系教授。除了鼓励她呈上作品参赛,教授向来对环境延续性课题保持热忱,她也深受感染,对棘手的环境课题特别感兴趣。

希望设立共享空间 助外劳融入本地社会

如何改善外劳的居住环境是施颖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认为,外劳一般住得离国人较远,人们少有机会与他们有交集,未来若有机会,她希望能往这方向去探讨。她说:“或许能为外劳和国人设立更多的共享空间,不仅有助改善他们的生活素质,也能减少本地人与外劳之间的隔阂,让外劳更好地融入本地社群。”

问她从何看出这个本地社会问题,她说,“我对外劳、女佣的需要会比较敏感,我们家之前的印尼女佣雅蒂(Yati),自我三个月大就为我们一家人服务,最近刚回国。很多时候,大家或许会特意与外籍劳工划分界限,但其实他们为我国的建设付出很多。”

如果是设计一栋建筑,情况显然比室内设计更为复杂。从建筑结构和室内设施的设计,到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建造方法的考虑,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不得不与种种限制条件挂钩。要设计一栋建筑设计,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她说:“优先考虑你的设计对象,所做的设计应根据建筑未来使用者的需要,凡事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思考,从而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建筑作品。”

目前还在积极找工作的她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自己的建筑设计建造出来,那么它将不只是流于平面的一张设计图。与其在做建筑设计时只照顾建筑美感,她更期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熟练的建筑设计师,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为建筑未来使用者着想,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惠。

亚洲青年设计师大奖每年由日本漆(Nippon Paint)主办,过去11年吸引了来自15个不同国家与地区逾万名学生参与,目的是为亚洲设计领域栽培年轻新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