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戏《分身述》 一人饰七角寻找身份认同

陈思敏在《分身述》中一人分饰七角,角色各有不同性格和背景。(主办单位提供)
陈思敏在《分身述》中一人分饰七角,角色各有不同性格和背景。(主办单位提供)

字体大小:

本地资深演员陈思敏将在自己编写的第一部全长戏剧作品《分身述》中,分饰七个角色,探讨如何发掘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本地剧团十指帮今年主要剧季将推出一部相当特别的作品,由陈思敏(Jo Tan)自编自演,张子健执导的英语剧《分身述》(Forked)。

这是本地资深演员陈思敏晋身编剧后,第一部全长(full length)戏剧作品。《分身述》在十指帮一个为期两年的剧本孕育计划“Watch This Space”下发展成熟,终将成为一部完整独角戏。此前,编剧胡泽·苏莱曼(Huzir Sulaiman)、郑茵(Jean Tay)都曾给予陈思敏指导或帮助,而《分身述》也以剧本演读方式或五人共演的形式登上过舞台。在进入“Watch This Space”项目后,《分身述》在42新剧中心以单人演出的姿态再度演读过一次,最终定型为一部轻松又暖心的单人剧作。

陈思敏在剧中一人分饰七个角色。其实不只七个角色,因为这七个角色是戏剧学院学生,所以每个学生还将演出不同角色。可想而知,陈思敏这次的压力将会多大!陈思敏说一直想做一部独角戏,但过了盲目自信又幼稚的年轻岁月后,要做这样一个选择,心理的确紧张。“这个尝试既有趣又恐怖,我希望至少对观众来说,这是一个有娱乐性的作品。尽管我一开始写这个剧本时,并没有要把它设定为单人剧,但导演张子健敢于给我这样挑战,我也乐于接受。有了张子健的信任,我热血沸腾,想要发挥所有能量!”

张子健说:“《分身述》也是戏剧界栽培新人编剧的例证,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十指帮的工作,也是所有人的工作。”

灵感来自法国学习经历

《分身述》创作来自陈思敏的有感而发,是真实生活体验刺激而成的编创。剧中女主角简妮特在伦敦学习戏剧的故事,就来源于陈思敏在法国学戏的经历。

陈思敏曾在戏剧大师菲力普·戈利耶(Philippe Gaulier)在巴黎的学校中求学。身边是来自各国和地区的同学,在一众母语并非英语的同学中,陈思敏说有一种优越感,她被认为是第一学年里英语最好的亚洲人,她甚至刻意在说英语时放入一种“口音”,来凸显自己独特的存在。

“后来,我发现我很难摆脱这种口音,即使我想放弃这种口音都没了办法。”陈思敏说,“尤其是上表演课时,老师们希望我能表演得更自然、更脆弱,但我深陷于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西化女性‘角色’中走不出来,这已经深深影响到我的表演,我的演技变得很程式化。我简直跟那些初入剧场,以为自己要讲英式英语或态度表现得像老派戏剧人,才能演莎士比亚戏剧的新人一样了。”

在戏剧老师们看来,表演系学生最重要的是真实面对自己,也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舒服自在。因此,老师让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哥伦比亚的学生用自己的母语或常用语表演,来到陈思敏这里,她非常不自在:“我不知道我使用起来最舒服的语言是什么,我是华人,但我的华语当时有些令人尴尬,幸而现在进步不少,我的英语则是英式、美式参半的舶来品英语,也总是有人告诫我说新式英语(Singlish)不怎么体面,而马来语,我最多会20几个词。”

不仅是课堂上,在舞台上,陈思敏也有同样困惑。她感到有些本地剧场演员即使参与华语剧或马来语剧,在发音上也被诟病说语言不够好,不够纯正。

《分身述》中,简妮特就是陈思敏的化身,挣扎着想要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语言——来自新加坡,被多元文化熏陶,但总是不够自豪。“这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简妮特的身份认同感不够强烈,所以当被扔到国外时,明显失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陈思敏直指核心。

发掘自己的身份与价值

除了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社媒时代又给人另一层压力。陈思敏说:“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不能坦然做自己的原因就更多了,毕竟社媒‘鼓励’我以完美、快乐、受欢迎的形象示人……我想我在《分身述》中,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学习认同并发掘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不管我们在哪里,也不管我们做什么。”

张子健认为《分身述》就是一部关于成长(coming-of-age)的作品,可以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陈思敏也感激在创作过程中,提携过她的师长、前辈和友人。“在新加坡做戏剧真的很难,还好整个戏剧界努力地在彼此推动和帮助,前提是别人相信你在努力。”

陈思敏笑说,独角戏有它的好处,就是巡演起来成本比较低。“我会继续打磨这个作品,不只是这次公演,我想带着这个作品,找到更多机会。”

该剧其他创作人员还包括:曾巳蕾(舞台设计)、黄泽晖(声音艺术与音乐创作)、林菀雯(灯光设计)。

8月15日至18日(星期四至日)

国家图书馆5楼戏剧中心黑箱剧场

晚上8时(星期四至六);下午3时(星期六、日)

25、38元

购票网站:forked.peatix.com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