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何以慰忠魂? ——林谋盛纪念墓与塔的建造

字体大小:

二战后新马华族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为林谋盛修建纪念物,更昭示华侨对马来亚的认同与接纳。

什么形式的纪念,才能表达对这位英雄的敬意?这是纪念委员会与建筑师的挑战,也是殖民政府的难题。

林谋盛(1909-1944)是新马抗日英雄,出生成长于中国福建南安,后迁至厦门鼓浪屿,就学于英华书院,16岁与其他留守家族成员,由厦门再迁至新加坡与父亲林路团圆。1929年林路去世,林谋盛于香港大学肄业返新,面对家族事业的危机,肩负起照顾家族的重任。

在英国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林谋盛无疑是华族双语精英——出生于中国,接受良好的中英文教育,深谙中华传统,接纳西方思想,事业有成,活跃于华社。抗战爆发之后,为了马来亚的自由与解放,于1944年6月29日牺牲于怡保附近的华都牙惹监狱(Batu Gajah)。

林谋盛如流星般璀璨的35年人生,留下一段传奇与深爱他的家人亲友。二战结束后,其生前袍泽挚友成立“林烈士谋盛纪念委员会”,由林庆年担任主席,庄惠泉担任秘书,集结新马华社力量,历经八年,完成烈士纪念墓与塔的设计与建造,为新加坡留下两处重要的历史纪念物。

二战后新马华族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为林谋盛修建纪念物,不仅是感念他为正义献身,更是昭示华侨对于第二故乡马来亚的认同与接纳。什么样的纪念形式,能恰当地表达对这位华族英雄的敬意?这是纪念委员会与建筑师所面临的挑战,也是英国殖民政府在审议方案时的难题。

烈士纪念墓的兴建

日本投降后,战友们寻获林谋盛遗骸,谋盛夫人颜珠娘与长子良玉前往怡保,护送灵柩返回新加坡,1945年12月7日抵达时,社会各界纷纷前往火车站迎接,在国民党新加坡分部的同德书报社设立灵堂,灵柩随后被运往林路家族实龙岗路饼干厂停放,供公众祭拜。

为了安葬林谋盛烈士,英国殖民政府提供两块基地,林谋盛夫人选择了麦里芝蓄水池畔山坡,作为安葬挚爱的所在,这里被华人称为“西湖”,也是当年他们全家休闲散步的地方。

1946年1月13日,在市政厅前大台阶上,英国殖民政府为林谋盛举办盛大公祭,盛装着烈士遗骨的特质柚木匣,雕刻着新加坡岛屿图案,覆盖着国民党党旗,在众人护送下运至麦里芝蓄水池畔的墓地,以隆重的军礼安葬,墓地仅以一尊木质十字架标记。同年2月15日,国民党政府追认林谋盛为陆军少将。

当时英国殖民政府计划在烈士墓周围设置纪念公园,委托建筑师K. Berkovits设计,由纪念委员会募款十万元,除了用于建造公园,剩余款项用来设立林谋盛奖学金。在洋人建筑师完成第一轮设计方案后,纪念委员会改聘华人建筑师黄庆祥(1906–1967)主持设计,他也是后来南洋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负责人,先后为纪念公园提供三个设计方案。

然而,林谋盛烈士纪念公园的设计迟迟未能为殖民政府批准,直到1951年初,政府宣布在滨海道(1953年6月为纪念伊丽莎白女皇加冕,改称伊丽莎白女皇道)设立公园,同意在那里设立林谋盛烈士纪念碑,同时批准麦里芝蓄水池畔林谋盛烈士纪念墓的设计方案。

在安葬烈士将近七年之后,石制墓碑与墓冠才取代木质十字架标志,墓碑以华文书写“陆军少将林烈士谋盛之墓 林烈士谋盛纪念委员会立”,墓冠则以英文书写林将军生卒年月、安葬日期与纪念墓修建日期(1952年6月27日)。 

烈士纪念塔的设计

由于英国殖民政府更换纪念碑基地,黄庆祥提出新的设计方案,于1951年6月27日公布于众——主体纪念物镶嵌林谋盛浮雕铜像,顶部设一中式香炉,平时以灯光模拟燃烧的香,华族节庆时可以点香,周围设置四尊刻有华文的高大纪念碑。

这个设计方案为纪念委员会所接纳,却被殖民政府所拒绝。1951年8月28日,纪念委员会秘书庄惠泉上校痛批殖民政府:“如此延缓,对于华侨社会打击甚巨。”黄庆祥认为,殖民政府提出的修改意见,将损害该方案的美观与意义,需重新设计。

1952年2月27日,纪念委员会批准黄庆祥的新设计方案,这个被称为“塔”(pagoda)的方案,模仿战后民国政府在南京所建的胜利纪念物,最终为殖民政府接受。1952年7月9日,殖民政府宣布批准建造纪念塔,作为滨海道公园计划的一部分。

历经七年与六次方案,林谋盛烈士纪念塔于1953年11月3日动工兴建,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主持奠基典礼,主席林庆年致辞强调林谋盛对于马来亚的社会贡献与其牺牲的意义:“林烈士生前为本邦之繁荣进步而努力,为保卫本邦而奋斗,甚且为本邦之光复而以身殉,作壮烈之牺牲,不仅为华侨之无上光荣,亦实为本邦全体人民之无上光荣。”

对于纪念委员会而言,坚持不懈地在华社筹款以建造纪念墓与纪念塔,不仅仅是个人情谊,更是以实际行动表达华社的集体意志——林谋盛代表着新马华侨的特殊身份与情感,既效力于祖籍国,也效忠于居留地。

马来亚认同的典范

在林谋盛牺牲十周年之日(1954年6月29日),近千人出席由英国驻远东陆军司令罗文将军主持的揭幕典礼,主席林庆年再度致辞,他指出纪念林谋盛对于新马社会的意义:“当我们在面对政治上过渡时期的今天,有很多人士对‘马来亚人’这名称的意义,多少觉得模糊不清。我应该这么说,林谋盛少将的壮烈行为,就足以澄清‘马来亚人’应该怎样生存,而在职责号召之下,应该怎样去尽忠乃至赴义。”

坐落在八边形台基上的林谋盛纪念碑,主体为八边型塔,以混凝土制成,外饰大理石,塔顶冠以三重檐攒尖铜顶,有简化的滴水、瓦当,塔身镶有四面铜匾,以英文、华文、淡米尔文、马来文,记述林谋盛的生平事迹,纪念碑周围配置四座抽象造型的铜狮。

宝塔形制的林谋盛烈士纪念碑,融合华族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对于纪念这位生长于中国,为马来亚牺牲的华族精英无疑是恰当的,宣示政治转型期马来亚华族的身份认同。这座纪念塔被认为是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于2010年12月28日被评定为国家纪念物。

位于麦里芝蓄水池畔的林谋盛烈士纪念墓,一直被认为是私家墓地,缺乏专业维护,一度极为破败。1990年代,林谋盛子女曾修理墓地,2011年,其后人再度翻修墓地,公用事业局在附近设立说明牌。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未将纪念墓视为文物,翻修变动墓碑的纹样、字体、雕刻,以及瓷像等。直至今日,林谋盛烈士纪念墓的维护依然仰赖家族与民间机构。

林谋盛烈士纪念墓,与纪念塔一样,都是由新马华社主导并筹款建造,表达华族对于马来亚的忠诚与热爱,绝非普通的家族墓地,是社群的精神象征,安息着为这片土地献身的忠魂。今年是林谋盛烈士牺牲75周年,谁将永远守护他的墓地?何以告慰忠魂?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