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首届全球数码艺术奖 “环保蛤”夺大奖

艺术家马可·巴罗蒂的视听装置《蛤》是一群颤动的塑料蛤,凭感应器测量水质。(南洋理工大学提供)
艺术家马可·巴罗蒂的视听装置《蛤》是一群颤动的塑料蛤,凭感应器测量水质。(南洋理工大学提供)

字体大小:

蛤本身具备发现环境污染的能力,在维系环境生态系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这启发了以德国柏林为基地的艺术家马可·巴罗蒂(Marco Barotti)。他的视听装置《蛤》是一堆颤动的蛤状装置,这些“蛤”其实由循环塑料手造而成,可以放在自然或人工的环境中,凭感应器能测量水的质量。从感应器即时收集的数据经过处理后,转化为音效,促成蛤的开合颤动。

这件作品打败超过440件参赛作品,荣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一届“全球数码艺术奖”专业组(国际)大奖,巴罗蒂赢走了2万5000元奖金。

日前来新领奖的巴罗蒂刚过40岁生日,本来学音乐,十几年前从意大利移居柏林之后,放弃了音乐,开始多元领域的艺术尝试。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这几年的创作明显关注环境永续问题,每次针对一个主题创作。他认为环境问题人人有责,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就能为环境带来改变。

1710_now_2_Medium.jpg
鲍嵩玉的装置《2119海洋生态博物馆》赢得学生组(新加坡)第一名。(南洋理工大学提供)

学生组(新加坡)第一名得奖者为刚从南大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毕业的鲍嵩玉(26岁),赢得1万元奖金。

鲍嵩玉在一次吃快熟面时发现,丢掉的塑料包装不少,造成环境问题,他预料30年后,海洋的塑料垃圾总重量将超越所有海洋生物的总重量。他想象到了2119年,海洋生物消亡后,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发出400份问卷,根据人类记忆中残存的海洋生物(如海马、海龟)印象的叙述而建立标本。

鲍嵩玉的装置《2119海洋生态博物馆》是用3D打印的一组能动的雕塑组成,全为象征死亡的白色,访客靠近时,雕塑会有所感应而与之互动。

主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学生组表扬奖得主为:林伟境《我的水》、林瑞杰《审判》和林依憓《我们是好的》。《我的水》灵感来自公用事业局2016年推出的更新水灾状况的手机应用软件,结合行为艺术制成录像。《审判》引用第一起无人驾驶汽车撞死行人的意外事件等,质疑人工智能是否万能。《我们是好的》聚焦我们的居住角落与走道被整理之前的状态,包括被抛弃的家具。

专业组表扬奖颁给意大利艺术家亚历山德罗·佩里尼(Alessandro Perini)的《声音的化石》。他将1887年发生在蒙卡列里的一次大地震的数据加以转化,刻在陶土上,强度越大,刻度越深。

比赛将每两年举办一次,由南大科技与人类社会研究中心和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办。这次比赛的主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旨在突出科技的转变对于社会和人类处境的影响,以及实体、生物和数码世界整合后所带来的机遇。比赛吸引来自73个国家与地区总共459份参赛作品。

14件得奖和入围作品,即日起至11月30日(星期一至五上午10时至下午5时,星期六中午至下午5时),在南大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ADM)画廊展出。入场免费。详情可上网:NTUdigitalartprize.ntu.edu.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