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父母亲的家乡

作者二堂弟在村里的豪宅。
作者二堂弟在村里的豪宅。

字体大小: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有着共同的经历,早年因为逃难,寻找生计,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落地生根,不时惦念着远方的亲人,与家乡维系着情深似海的联系。

我不常回乡,这次重访父母亲的家乡,已是11年后。

实现不敢梦想的愿望

飞机直飞中国福建泉州晋江机场,二堂弟驾着德国名车前来接机,第一晚住进他新置的公寓小区,晚餐特地交代不要去酒楼餐馆,最后在附近小店吃了闽南风味的蚵仔面线,这顿欢迎宴虽简单,却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第二天直奔父亲母亲的故乡,以石雕及惠安女闻名中外的惠安县,抵香芹村,昔日的黄泥小径已扩建并铺上黑黝黝的沥青,二三层高的大楼如雨后春笋,大堂弟及弟妇从屋里出来,笑脸相迎。

三四十年前,两名堂弟家境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他们回忆,当时每年都盼着我们的父母从南洋回乡探亲。随身带回去的旧衣服、礼品,还有不少的红包,都是久旱的甘露。

其实当年父母亲生活也不好过,在大坡牛车水附近租房,含辛茹苦地养育五个孩子,省吃俭用才能凑足每三两年一趟的旅费,打肿脸皮充胖子地像衣锦荣归似的回家省亲。

开始的时候,还是乘货轮,我曾去送行,只见回乡的旅客,不分男女,全挤在大货仓里,睡在临时置放的双层铁架床。随身携带的物品杂乱地堆积一旁,就像逃难一样,一点尊严都没有。

为了会见久别的亲人,老人们在茫茫大海中乘风破浪,漂泊两个星期,日日盼着早点抵达距离越来越近的故乡。后来才有飞机直航厦门,但到达后还要花上七八个小时的车程,经过漫长颠簸的黄泥土,才能到达老家,真是万水千山。现在走高速,只需一个半小时就到。

两个堂弟说,父亲母亲当年到访,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改善他们的生活,加速他们今天拥有的美好景象。二堂弟当时是小包工头,挣的是辛苦钱,用尽积蓄,终于在14年前建了全村第一栋三层现代化洋房,轰动一时。

大堂弟是打工仔,见弟弟已有洋房,也秉承惠安人刻苦的精神,拼命加班加点地挣钱,加上东凑西借,还有母亲及其他亲友的相助,终于在数年后也建了一栋三层大楼。现在全村家家盖新房,户户有Wi-Fi,实现做梦都不敢想的愿望。

农村彻底变了样

这回回乡,除了白天观光游览,最享受的是,每天在大堂弟的洋房大院用早餐及夜宵,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吃的番薯粥,薯块金黄,香甜可口。弟妇说,那是咱自家后院种的,配粥的花生米,颗颗香脆味美,也是自家种的,还有那清脆爽口的菜脯、鲜甜的萝卜、包菜,以及因为我们的到来,无辜牺牲的母鸡,也是自家种自家养的。

有一天,弟妇问我:“爱吃羊肉吗?”

我说:“你还想把家里那只可爱的小羔羊给宰了?”

弟妇笑着说:“不是啦!是去菜市场买啦!”

我说:“怕骚,不吃不吃!”

我和友人每天都带着舒畅的心情,在秋日清爽的农村大院,呼吸着沁人的空气,与堂弟们天南地北闲话家常,当然也少不了聊起父亲母亲,当初在南洋漂泊的辛酸岁月。

二堂弟说,因为在水头镇工作,所以村里的洋楼一直空置,欢迎我带朋友们来度假,住上一两个月都没问题,听了还真有点心动。

40年的变化太大了,改革开放让农村彻底变了样,大伙儿基本上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就要离开这曾经贫瘠穷困的土地了,临别的晚餐照旧吩咐不要铺张,只想吃地方小吃。

堂弟开始不答应,最后拧不过我,选一家不知名的小摊子,叫三个厦门粽子和两碗肉羹汤,肉粽拌着闽南独有的沙茶酱,软糯香浓,肉羹汤更是当年母亲的拿手菜,自从她离开人世后,再也不曾尝过。如今在母亲的故乡,再次吃到这道久违的美食,别有一番滋味。

别了,带着难舍的离情,告别父亲母亲那充满悲欢故事的家乡。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