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贝拉的村光

坎贝拉地铁站于11月2日启用。(档案照)
坎贝拉地铁站于11月2日启用。(档案照)

字体大小:

“狮城记事”把小岛上经年累月的大小变化,从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回溯,给予读者更清晰与完整的岛国面貌。

本期说的是上个月刚启用的南北线坎贝拉地铁站(Canberra)的故事。

兴合村民郭钿波遥望已成一片树林的前甘榜,对面是马国柔佛巴西古当工业区。(陈爱薇摄)
兴合村民郭钿波遥望已成一片树林的前甘榜,对面是马国柔佛巴西古当工业区。(陈爱薇摄)

●英军足迹

先来说说“坎贝拉”这个名字,1937年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舰船“HMAS Canberra”到访我国,从此三巴旺军港一带就出现以“坎贝拉”命名的街道。坎贝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现称堪培拉)。

坎贝拉地铁站所处位置以前只是乡村,没有具体路名,最靠近的现存马路是惹兰申都督(Jalan Sendudok),以及较远的三巴旺路(约13条石或英里)。三巴旺路和坎贝拉路交界处,从前有一道“坎贝拉门”(Canberra Gate)。那是海军基地的南门,公众不能随便进出,直到1970年初英军撒离后“坎贝拉门”才拆除。

三巴旺路14条石当年有一些酒吧,主要顾客是英军。

三巴旺路和坎贝拉路的交界处从前有一道“坎贝拉门”,那是海军基地的南门,公众不能随便出入。(档案照)
三巴旺路和坎贝拉路的交界处从前有一道“坎贝拉门”,那是海军基地的南门,公众不能随便出入。(档案照)

●公立华光学校

1940年代公立华光学校未创办前,村民得到更远的西山公立学校上小学。刘敏秋是公立华光学校第二任校长,一直在职至1970年代学校停办为止。刘校长的长女刘女士(77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大约六七岁时和弟妹们跟随父母搬到学校的教职员宿舍,一家人住到学校停办时才搬离。学校最早是亚答屋,后来才改成锌板屋和半砖建筑。还记得有一年安戍部队(ANZUK,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联合驻军)为学校建一个标准篮球场,铺的是比较粗的防滑水泥地,结果学生们都受不了。原来当时大家都很穷,没有穿鞋子上学,脚被磨破了。”

建国总理李光耀(前排左八)和社区领袖参观公立华光学校,前排右三是校长刘敏秋。(档案照)
建国总理李光耀(前排左八)和社区领袖参观公立华光学校,前排右三是校长刘敏秋。(档案照)

当时那里没有中学,所以学生毕业后得到较远地方求学,刘女士到市区的南华女子中学,住在五顺村的卢亚木(78岁)则先后到金炎路(Kim Yam Road)的中正分校和加东的中正总校求学。

卢亚木说:“早上5点半我得走4公里泥路到大路搭巴士去奎因街,再转车到蒙巴登路,然后走1公里路到中正总校,常常8点半还到不了学校。每天来回车程就6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或吃一点东西,口袋没有钱。”1960年代当地村民不太注重教育,只有五顺村和西蓠村各出了一个大学生。

公立华光学校的学生在篮球场打球。(受访者刘女士提供)
公立华光学校的学生在篮球场打球。(受访者刘女士提供)

1970年代许多学生改到英校念书,甘榜人口外流,公立华光学校后来也停办了。

●看电影和马戏

1970年代由私人兴建的京都戏院(Kindol Theatre),名气不及忠邦村的苏丹戏院(1939年建)。随着娱乐设施越来越多元化,京都戏院在经营一段日子后就关闭了,地段改建私人住宅。可惜无论是档案或网络资料,都无法找到京都戏院的照片。

苏丹戏院曾是三巴旺一带居民的重要娱乐消闲场所。(档案照)
苏丹戏院曾是三巴旺一带居民的重要娱乐消闲场所。(档案照)

住在较远华顺芭的林美松(65岁)回忆道:“京都戏院相当气派,有冷气,我们放学后偶尔会去那里看电影。我们的另一个娱乐是看马戏团表演,像是大天球马戏团和沈常福马戏团,当时就只有这两家马戏团。”

刘女士说,苏丹戏院一带的村落比较大,人口多,还有很多商店,也有英军走动,所以比较热闹。她还记得当时的另一项娱乐是到成邦大伯公宫看酬神戏,一年公演几次潮州大戏。

图中的大天球马戏团和另一家沈常福马戏团,是许多村民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回忆。(档案照)
图中的大天球马戏团和另一家沈常福马戏团,是许多村民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回忆。(档案照)

●成邦大伯公宫

成邦大伯公宫于1980年政府征收地段时搬迁至义顺环路的忠邦联合宫,它的原址现在是惹兰希加耶(Jalan Hikayat)和惹兰沙甲(Jalan Sajak)交界处的一片树林,已有超过百年历史。

成邦大伯公宫原址在惹兰希加耶和惹兰沙甲交界处的一片树林里。(陈爱薇摄)
成邦大伯公宫原址在惹兰希加耶和惹兰沙甲交界处的一片树林里。(陈爱薇摄)

当年村民以务农和饲养家禽为生,为了祈求平安,建起简单庙宇,供奉土地神伯公和伯妈。宫内也供奉了一只有百年历史的虎爷,传说以前新邦园村民晚上常看到露出三只脚的虎爷睡在宫内,守护伯公宫和村民。

成邦大伯公宫总务郭钿波(71岁)的父母是新邦园的原村民,年底十二月十五酬神和三月大伯公诞,全家大小都会去答谢神恩。他说:“三巴旺一带甘榜人家的大伯公香火都是从这里请去的,所以2016年庙宇筹集135万元重建时,村民都很愿意慷慨解囊。”

另一家在附近的华报善堂后来也和成邦大伯公宫一起搬到忠邦联合宫。

●村民多务农 

成邦大伯公宫历史超过百年,于1980年搬迁至义顺环路的忠邦联合宫。(陈爱薇摄)
成邦大伯公宫历史超过百年,于1980年搬迁至义顺环路的忠邦联合宫。(陈爱薇摄)

坎贝拉地铁站面向三巴旺购物中心(Sembawang Shopping Centre)方向,早年有一个交通圈,1930年代由本地先驱林义顺次子林忠邦建立西山园,1956年改名为忠邦村。1989年忠邦村拆迁,用以兴建组屋。

坎贝拉地铁站面向新组屋区的方向,在1980年代中政府征收土地前有好几个甘榜,最大的新邦园就在坎贝拉地铁站附近。新邦园也称为成邦园,指的都是“Simpang Village”,前者是潮州话发音,后者是福建话发音。

沿着新邦河右支的乡村有五顺和西湖,新邦河左支则有西篱和兴合。两条支流结合后流向柔佛海峡。

卢亚木对生活了半辈子的五顺和附近地区记得很清楚,也协助记者绘制地图。他回忆道:“五顺有21户人家,三户是海南人,其他都是潮州人。那一带的其他甘榜也以潮州人为主。当时大家生活贫困,主要是种菜、养鸡、养猪和养鱼。当时也没有电力和自来水供应,早期用煤油灯,后来用发电机,喝的是井水,一直到1970年代才有几户人家有电话线。”

每家每户收成的农作物和家禽会拿到三和市去卖,那里也是村民会合交流的地方。

兴合的村民郭钿波曾在三和市卖鱼丸。他说:“我小六都没有读完,十多岁时就开始做鱼丸来卖,一开始是在三和市,后来赶搬到忠邦巴刹与小贩中心。忠邦那里后来也拆了,我就搬到义顺的店面。1984年兴合赶搬时,我是最后一批离开的村民,很舍不得。兴合的村民大多数搬到义顺9道第247座和249座。原本从这两座组屋还看得到以前的兴合,后来建了公寓和工厂就挡住了。四篱村和兴合村的进口处大概是在义顺8道重型车辆停车场一带,至今还是一片树林,没有发展。”

三和市的巴刹拆除后小贩搬到350公尺外的忠邦巴刹与小贩中心。(档案照)
三和市的巴刹拆除后小贩搬到350公尺外的忠邦巴刹与小贩中心。(档案照)
兴合村民郭钿波遥望已成一片树林的前甘榜,对面是马国柔佛巴西古当工业区。(陈爱薇摄)
兴合村民郭钿波遥望已成一片树林的前甘榜,对面是马国柔佛巴西古当工业区。(陈爱薇摄)

●实里达岛

新邦河出口处不远的实里达岛,承载着许多村民童年和青春的美好回忆。郭钿波说他少年时经常游泳到实里达岛的沙滩游玩,岛上没有住户,但有一些本地游客。当时有人经营渡船生意,用简单的舢板船载游客到对岸玩。林美松也曾带公司同事到岛上游玩,他记得岛上有一家人经营简单的茶水生意。

一直到1990年代还有公司主办乘坐香蕉船、独木舟和海上摩托到实里达岛活动。2001年实里达岛由国防部接管,列为军事演习区;2005年5月交由陆路交通管理局管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