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曹斐装置《浮槎》 聚焦移民南下史

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五楼的黄廷方屋顶花园展厅呈现雕塑装置《浮槎》。(艺术家提供)
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五楼的黄廷方屋顶花园展厅呈现雕塑装置《浮槎》。(艺术家提供)

字体大小:

中国当代艺术家、新加坡媳妇曹斐受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委托,呈现雕塑装置《浮槎》,她取材新加坡河上来自中国福建沿海的鱼眼船只,表现当时中国移民为下南洋铤而走险的情景。

中国知名当代艺术家曹斐(42岁)受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委托,在美术馆五楼的黄廷方屋顶花园展厅呈现雕塑装置《浮槎》。这是曹斐第三次创作雕塑,从上海坐船过来的一艘5米高船只,摇摆不定,时而喷水,告示“快要抵达”(Almost Arriving),结合四个不同的音景,聚焦下南洋乘风破浪的移民史。

出生中国广州的曹斐是新加坡媳妇,丈夫是艺术家林载春,两个孩子(11岁和8岁)都是新加坡公民,家翁林明洲是已故戏剧家(电影《桥的两岸》导演之一)、报人。每年都来新加坡的曹斐在发布会上说“与南洋的渊源很深”。曹斐母亲是梅县客家人,已故舅公加入马来亚共产党,打过游击战,在新加坡创办小学,回广州后成为侨社领袖。

3001_now_10_Medium.jpg
曹斐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个展“HX”现场(2019)。(艺术家提供)

曹斐之前看过黄廷方屋顶花园展厅作品,觉得相对静态,于是设计出较有动态的雕塑。华人注重风水,配合美术馆置身市区,曹斐希望将这个“聚宝盘”的水搅活。她解释,古人称小舟为槎,唐代诗歌已出现“浮槎”字眼,是通往天河的交通工具,海天合一,带诗意与想象力。去到银河的船只驶向南洋,踏上冒险之旅,是当代世界不确定摇摆人生的际遇。

在她看来,船只造型摇摆像母亲哄小孩的摇篮,可以回到或远离故乡,去到新目的地。船的造型取材新加坡河上来自中国福建沿海的鱼眼船只,鱼眼朝下,是为了看前方与回家的路,图案融合传统花纹与纹样。她说:“海洋的神秘力量难以驾驭,会遇上礁石,船只乘风破浪,充满未知。当时的中国移民因为大环境混乱,下南洋铤而走险。”

船只造型也与新加坡奇观式建筑——滨海湾金沙悬浮在空中的“船只”,类似船只的金沙艺术科学馆的“莲花”呼应。船身满载海洋不时喷水寓意喷水的鱼尾狮,也像环球影城的海盗船,令人联想到《加勒比海海盗》电影提到新加坡是世界尽头,与其一贯魔幻超现实主义作品有所关联。曹斐说,像这类移民或游船项目,在纽约美术馆是不可能做的。

以戏剧角度构思装置

3001_now_9_Medium.jpg
曹雯在《第二人生》创造出自己的化身“中国翠西”,每天花上几小时为她发明生活,并将此拍成影片。(艺术家提供)

曹斐的父母都是雕塑家,为名人做肖像。没做过户外雕塑的曹斐说,美术馆屋顶场地要承受船只摇摆喷水的力量,考量到安全与维系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少时创作舞台剧的她,以戏剧角度去设想,为装置穿插不同的音景。

曹斐与家人几年前移居北京,夫妻俩任职于中央美院。曹斐认为,南方艺术家移民北方,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过去10年很多人离开了。根据她的观察,北方艺术家的作品很政治化,对抗性强,尤其是1950及60年代成长的一辈;南方艺术家出生于经商与市民生活的方式,创作比较放松、情感化,也远离政治中心。

因为结婚生子,曹斐觉得自己接地气,有助于融入适应北京的生活,2013年创作出雾霾之下末世幻象的《霾》。不过,曹斐指出,在北京的艺术家对社会议题的关注采取全景式的宏观视野,而非仅从珠三角角度看世界,创作的维度更宽。

曹斐主要运用多媒体——电影、录像、虚拟现实和装置,但并不关注媒介的类型,更多着重于概念的呈现。她早早崭露头角,在2019年度《艺术评论》(ArtReview)权力百大榜名列第八。曹斐去年以历时数年的多媒体展览“HX”,成为第一个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她于201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次举办美国个展;2018年在香港大馆的个展,中期回顾过去20年的作品。她目前忙于3月在英国伦敦蛇形画廊,以及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中心的个展。

近作回到历史

3001_now_8_Medium.jpg
曹斐长篇科幻单频录像《新星》(2019)。(艺术家提供)

善于捕捉当代中国社会状态的曹斐,受西门子艺术项目委托的短片《谁的乌托邦》(2006),在一家灯泡厂拍摄,关注全球生产链小小一环中普通工人的大大梦想——他们在工厂车间把梦想表演出来:穿着芭蕾舞短裙旋转,手拿电吉他轻弹,练习嘻哈动作。她在《第二人生》创造出化身“中国翠西”,每天花上几小时为她发明生活(甚至是爱情生活),拍成影片,反映时下虚拟现实人生。

曹斐的近作回到历史,是带着使命感的记录。“HX”以装置多层次展现北京电子工业区“红霞”的历史与城市化变迁;长篇科幻电影《新星》融合现实、历史与科幻,刻画了工人的际遇。这个有60年历史,北京东郊的电子工业园区在苏联支援下,促成中国第一台电脑的诞生,曾参与两弹一星国家项目,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冲击下衰落。

曹斐走访居民,翻阅旧档案,收集文献和老物件,学习中国早期电子科技发展史,深入研究社区的兴衰起落,及其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因为社会发展太迅速,来不及处理过去,因此我梳理这段历史,从中看出建国以后的改变及城市化的影响。”曹斐说。

装置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五楼,即日展至10月25日,入场免费。网站:www.nationalgallery.sg/caofei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