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日1500年交流史 ——傅高义《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考》

傅高义被公认为中国与日本的专家。(互联网)
傅高义被公认为中国与日本的专家。(互联网)

字体大小:

哈佛学者傅高义书写的《中国与日本》,以日本推古天皇派遣第一批使团前往中国开篇,1895年至1937年,中国向日本学习西化,换句话说,中日两国关系,除了仇恨之外,更充满着互惠互利的“交流史”。

美国哈佛知名学者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1930-)的最新著作《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考》(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日前出版中文版,全书洋洋洒洒,厚达570多页。

傅高义为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他精通中文及日文,公认为中国与日本专家,1979年曾以《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轰动一时,2011年《邓小平改变中国》(简体版《邓小平时代》,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英文版问世后,即获“吉尔伯图书奖”(Lionel Gelber Prize);《经济学人》肯定此奖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非文学类著作奖。

傅高义的《邓小平改变中国》厚达千余页,被认为是有关邓小平的著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本,本书在中国更是畅销书;他的《日本第一》则多年来一直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

20200330lifestyle_yuedu_Medium.jpg
《中国与日本》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分12章。(互联网)

以历史社会学家身份

书写中日研究

关于《中国与日本》,傅高义在本书前言有如此自白:“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希望将自己关于中国与日本的研究成果,与有意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读者分享,我将此视为自己的使命。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在考虑如何使该书的读者不只包括西方人,也包括中国和日本读者。我明白,很多不喜欢对方国家的中国人或日本人,不会对一本西方人写的关于中日关系的书感兴趣,写得再准确无误也是徒劳。然而,这本书是写给中日两国那些和我一样,希望中日能够互相理解的人读的。作为一个在两国都拥有读者的旁观者,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责任。”

傅高义也明确说出他的观点与角度:“我并非学历史出身,而是一位社会学家。直到写这本书之前,我关心的都是当代社会的各种议题。写作本书时,我采纳老师(后来在哈佛大学的资深同事)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研究视角,以一位历史社会学家的身份来写。”

根据傅高义的说法,本书“讨论了中日之间有史料可证的1500年的交流史”,但他也说道,“除了论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外,我自始至终都努力关照比历史事件更宏大的、中日各自的总体社会结构,以及两国关系的结构。”

日本曾给予中国技术援助

《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考》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分12章,分别为:第1章“日本学习中国,600-838”、第2章“未带来文明转型的中日贸易,838-1862”、第3章“应对西方挑战与重建中日关系,1839-1882”、第4章“争夺朝鲜与甲午战争,1882-1895”、第5章“中国学习日本,1895-1937”、第6章“殖民台湾与满洲,1895-1945”、第7章“政治失序与走向战争,1911-1937”、第8章“中日战争,1937-1945”、第9章“日本帝国的崩溃与冷战,1945-1972”、第10章“合作与援助,1972-1992”、第11章“中日关系的恶化,1992-2018”及第12章“面向新时代”。

本书以600年,执掌大和政权的推古天皇派遣第一批使团前往中国开篇,推古天皇希望学习和借鉴中国文化,隋文帝也希望和大和建立正式关系,直到838年为最后一次遣使,也就是说,从600年至838年,日本学习中国文明。第一、二章两章即集中讲述自600年至1862年,超过1200年的中日关系。到了第5章“中国学习日本,1895-1937”,则讲述从1895年至1937年,中国向日本学习西化,甚至获得日本技术上的支持与援助。因此,中日两国关系,除了仇恨之外,更充满着互惠互利的“交流史”。

特关注中日史上三个时期

傅高义也指出,本书“特别关注中日关系史上的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日本或中国都在深入地学习对方:600-838年,日本在学习中国文明的基本要素;后面的1895-1937年和1978-1992年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在学习日本。我按时间顺序安排全书章节,但第5章至第7章除外。这三个章节讲述1895-1945年,中国学习日本、日本殖民主义以及引发战争的政治因素。这些议题很重要,但太过庞杂,于是我决定用三章把它们讲清楚。作为一个研究当代东亚的专家,我描写近200年历史所花的笔墨远多于之前的历史时期。第一、二章就追述了超过1200-年的中日关系,即600-1862年。在前几章,我尽力做到既有概论性的勾勒,也选择一些对理解当下中日关系非常关键的重要议题加以详述。”

本书也着重于了中日关系史上多个重要转捩点,例如朝贡贸易、甲午战争、殖民满洲、中日战争、日本对华经济援助、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恶化等等。

傅高义认为,“中日关系史不仅受制于历史大势,也受到某些个人的影响。”本书因此附上“中日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介绍相关重要历史人物。目的是要理解这些历史人物受到什么力量驱使,如何与对方国家发生关系,以及他们对历史产生了何种影响。

《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考》虽为傅高义的学术著作,但正如本书译者毛升所说:“本书虽为扎实的学术著作,目标读者并非专家,而是对中日关系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作者在写作时,亦为此目的用心加以安排,如不用术语,不引理论,多讲故事,少用注释,并详述了当下中日之间的重要议题,以增加现实感。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尽量保留英文原书的特色,使中文版的文字清通可读,并力求在史实上更加准确。”

(《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考》可在纪伊国屋书店买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