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 飞翔于大西洋两岸的文学故事

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原貌。(互联网)
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原貌。(互联网)

字体大小:

海莲的百般刁难,遇到的却是老弗温恭谦敛的“专业回应”,你来我往,乐此不疲。重洋宽阔,关山万里,阻挡不住一段感情淡淡地滋长。

你(念念有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他:李清照的《一剪梅》耶,何来的雅兴?

你:《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是我从网上读到的一个标题。中国的英语学习期刊,撰文介绍一本英文现代名著,打此标题。

他:跨文化的一个标题啊。有意思。

你:李清照词中的“锦书”,是指信件。但文章标题中的“锦书”,则是真的书——精装的二手书。话说美国纽约有位女作家海莲·汉芙(Helene Hanff),为向伦敦书商弗朗克·朵尔(Frank Doel)索求好书,从1949年起,同他——以及书店内的伙计们,通信20年。征得对方同意,汉芙把这20年的来往书信结集成一本书,叫做……

他:我知道了,84,Charing Cross Road,中国译作《查令十字街84号》。

20200821_charingcross_rd_bk_cover_Small.jpg
《查令十字街84号》企鹅版封面 。(互联网)

原址成了美式快餐店

你:是的,书名上的地址是伦敦马氏书店(Marks & Co.)的所在地,从历史悠久的Charing Cross火车站出来,上坡步行便到。查令十字街是书店一条街,有的书店拉拉杂杂,食谱旅游指南什么都卖,有的却自立门户,如专卖女同志书籍。马氏书店专为顾客找寻二手孤本图书:这是专业里头的专业。

他:查令十字街的尽头,便是伦敦唐人街。这个地带确是相当“唐人”的,街的下游转角处有一家Charing Cross图书馆,港英人士称之为“查灵歌斯图书馆”。此馆的特色是有中文书可借,但只有正体(繁体)字书籍,简体书欠奉。

你:好久没去了,不知图书馆情况如何。马氏书店当然不在了,草根负责人林仁余最近到那儿拍照,原址已成了美式快餐店。

他:大西洋两岸,纽约与伦敦之间的这本通信录,结尾是快乐中的一丝哀愁。20年了,通信的双方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挚待人……文化上的满足,友情的温暖,说之不尽。但到了最后,也就是1969年4月11日,海莲写给旅英女友凯瑟琳的一封信中说,云中寄得锦书来的弗朗克已在数月前去世,书店东主马氏也不在人间了。幸好,书店还在。

“如果你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可否为我献上一吻?”海莲嘱咐凯瑟琳。“我对它亏欠太多了。”

你:1971年6月,印行此书的英国出版社书后有注:遗憾的是,马氏书店于1970年12月结束营业,楼房重建。

改编成舞台剧与电影

他:《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的生命是一直延续下去的,它不光成为英美爱书者的典藏,中国译林出版社也翻成中译。就在此书出版的同时,作者把它写成了一个舞台剧,1981年7月底在查令十字街附近的莎士布里剧场上演。1983年伦敦也出版舞台剧演出剧本。

1987年,英美联合摄制的《查令十字街84号》电影出炉了,由安妮·班克罗馥饰演女作家,安东尼·霍普金斯演书商弗朗克。现亦制成DVD影碟。

你:舞台剧和电影都有一个共同关注的情节——海莲的伦敦之行。事缘双方通信到了1953年,海莲对于寄来锦书的伦敦,爱慕之情越来越浓烈,马氏书店的一班朋友都怂恿她,趁着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的时刻,到来亲睹盛典。有个书友还热心地安排自己的家居让海莲下榻,省下住旅馆的费用。

他:但海莲确实是太拮据了。她原本的工作是给电视台做剧本编审,收入卑微。直到她饱览群书之后(谢谢弗朗克),海莲的剧本《伊索与杜鹃》终于让电视台采纳摄制,入息开始改观。但不巧的是,可怕的牙疾,却让海莲把积蓄都花光了!

你:直到1971年,《查令十字街84号》相继在纽约和伦敦出版,海莲才获得赞助,飞到英国举行发布会。舞台剧的结尾,是“海莲”这个角色现身说法,向观众报告喜讯。海莲仰空,道出剧终台词:“老弗(弗朗克),你感觉如何?我终于成行了!”

20200821_helenehanff_Small.jpg
《海莲·汉芙的一生》传记。(互联网)

海莲的第一封

他:电影的时空铺排比较自由,开场是已年过半百的海莲,从纽约乘机前往伦敦。下机,她浏览着伦敦,一个曾经从文字与图片,或从寇特斯的《骑士桥进行曲》中感受过的伦敦。然后,她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停业而搬移一空的马氏书店。书香似乎已飘落在尘埃中,她幻想着眼前是弗朗克仍在辛勤地找书、翻书的身影。

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他:电影的镜头一转,故事就从海莲给马氏书店寄出的第一封信开始。海莲说:“敬启者,贵宝号在《周末文学评论》上刊登的广告,声称贵店专长于绝版图书的买卖。”不过,她接着解释,自己是个穷文人,尽管非常喜欢古籍文物,但恐怕买不起,因为这类书在美国是物以稀为贵的。

“由于求书若渴,如果贵店书单上有净洁的二手书,每本价格不到五美元,请把书寄上。回邮是盼。”(信后原应附上定购书单,从略。)

你:有如神迹,20天后海莲得到马氏公司的回信,签署者FPD说,大函列出的三篇赫兹列散文(Hazlitt essays),可在Nonesuch Press的版本中找到;史蒂文生的文章则收在Virginibus Puerisque一书中。现以书邮寄上,随书送上发票。

来信提及的汉特(Leigh Hunt)不容易找到,不过我们会尽力。您要的拉丁文圣经,手上没有,其他版本如拉丁文新约、希腊文新约,可以吗?

书店老臣子老弗书海捞针

他:FPD就是弗朗克·朵尔一名的缩写,书店的老臣子。书海捞针,很不简单啊!据查,赫兹列散文曾于1817年成书,三文俱收那个版本出于1946年。史蒂文生那本文集,首发于1881年。

汉特是赫兹列同时期人物,赫的散文最初是投到汉特与人联办的Examiner(《审视者》)期刊发表的。他们都是英国人文主义的启蒙大师。弗朗克后来真的找到汉特文集,立即给海莲寄送。

你:海莲·汉芙的读书口胃真不简单,书是老的好。她对老弗说,硬纸板封面、呆白纸质的美国书,令她厌倦之极。信中也豪不隐瞒收到英国旧书,抚摸着犊皮丝绒,甚至镶上金边的封面,或薄如蝉翼的印度纸内页时,那种疼爱万分的心情。还有,老书中留下了上个爱书人的印记!

他:海莲几乎每寸文字都显露作家的傲骨,小姐脾气,丝毫不留情面。然而,海莲的百般刁难,遇到的却是老弗温恭谦敛的“专业回应”,你来我往,乐此不疲。重洋宽阔,关山万里,阻挡不住一段感情淡淡地滋长。

你:是不是可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他:别太李清照了。书末刊出弗朗克遗孀娜拉寄送给海莲的一封信(邮截日期为1969年1月29日),也算是平实的民间文学:

亲爱的海莲,感谢你的亲切来信,我并无任何芥蒂。我只希望你能与弗朗克见上一面,亲眼认识他。他是个大方得体的人,深具幽默感。现在更体会到他是如此谦和,四方八面的来信都在颂扬他,感激他把深厚的书业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大家。不介意的话我可以把信转寄给您。

有时我觉得须坦白对你说,我是很嫉妒你的。弗朗克读你的信读得那么享受,你的某些幽默感跟他的一模一样。对你的写作才能我也是嫉妒的。弗朗克和我倒反有许多背道而驰的地方,他的温和善良,与我那处处为自己的权利抗争的爱尔兰裔背景成了对比。此时我失去了他。他时常给我讲解书里的这样那样,让我感觉生命是如此多彩。庆幸的是,我还有宝贝女儿们陪伴。请原谅我字体潦草。

——爱的祝福

娜拉

附:希望有一天你能探访我们,女儿们都很想见您。

海莲的物质支持

你:除了精神上的交往,大西洋两岸其实还有物质上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物资是很匮乏的,英国的农粮食品实施配给。在艰苦的年月中,海莲给马氏书店的朋友们不时寄上各类罐头、火腿、肉类、奶品和鸡蛋。电影生动地描绘了接到礼物的书店里热点沸腾的场面。

他:对于伦敦的致谢,海莲解释那是通过非牟利机构买到的免税品,不足挂齿。然而,她还是对美国的援欧计划愤愤不平。1951年4月16日的信中,她写道:

美国——她真是个毫无道义的朋友啊!她把数百万元拨给日本和德国的重建,却让英国挨饥抵饿。上帝保佑,希望有一天我能亲自到英国去,为我们国家犯下的罪过向大家道歉。(而回国时,吾国将须对我说声对不起。)

你:弗朗克在一封信中告诉海莲,他那儿的年轻人也只有读到她的来函之后,才晓得英格兰曾经拥有过“美国”。

他:英国和美国,的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起来,如果缺乏语言的沟通、文化的同源,以及价值观的分享,大西洋两岸这段锦书情缘便很难维系20年而不散,过后也深深感念着对方。

你:奇妙的一点是海莲寄钱买书的方式。她第一封信买来的两本书,赫兹列和史蒂文生,索价1英镑17先令6便士,跟楼上的英国女孩换算,是5.30美元,于是就把一张5元面值、一张1元面值的美钞邮寄到伦敦。

弗朗克收到钱,就把7角美元存账,以供下回买书之用。他对海莲说,邮寄钞票是不安全的,应该用汇款方式。海莲回答,她习惯深居简出,进城到邮局汇款,所花费用几乎等于买书的钱,划不来。而且,她对英美的邮政服务绝对放心。

他:啊,就这么样,大剌剌的美钞、锦书,在天空中飘荡了20年!

你:英美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字:诚信。

20200821_movie_Small.jpg
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收到纽约礼品,弗朗克(中)和大伙欢天喜地。(互联网)

一本英国经典文学评传

他:《查令十字街84号》通过纽约文史作家孜孜不倦的探索文字,伦敦书店经理的殷勤解说,我们就像读了一本英国经典文学评传。这种乐趣,恐怕要细读书里的文字,又翻查其中的背景,才能真正的体会到。

你:纵目寰宇,感慨万千!海莲·汉芙寄出的第一封信,日期是1949年10月5日。这个时候,东方有大批人锣鼓喧天,欢呼红太阳的升起……

在纽约东95街一间静谧无哗的公寓斗室里,一个自称“蜜丝”(未婚小姐)的无名小作家,指头嗒嗒地摁着一台陈旧的打字机,给心灵中的西方文化之都写信,索求渴望的绝版书,却满怀忐忑不安:照地址寄去,会有回应吗?

他:不想,云中果然寄来了锦书!

你:两个腐朽的英语帝国,不声不响,眉来眼去,竟然也成就了一本现代经典。

他:并让世人永远记得,伦敦有过这么一家书店,地址就在Charing Cross,84号。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