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剧场上线 创造包容艺术空间

疫情前,吴美若导演(左一)给演员和编剧们排练反馈。(国大中文戏剧社提供)
疫情前,吴美若导演(左一)给演员和编剧们排练反馈。(国大中文戏剧社提供)

字体大小:

一般人或许很难想象失明人士欣赏舞台剧的画面,但艺术其实可以做到包容,让每一个人无论背景都能前来欣赏。失明人士也不该是个例外。

配合“世界视觉日”(World Sight Day),原创剧《观心》将于10月8日晚上7点在YouTube上首映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戏剧社呈现,《观心》讲述一名女生学习接受母亲渐渐失明的过程,以及一名中国学生在新加坡留学时被排挤的心路历程。

国大中文戏剧社此次邀请到了艺术组织Access Path Productions担任作品的可及性顾问(accessibility consultant),指导学生通过语音描述(audio description)和创意字幕(creative captioning),将《观心》打造成一部具有包容性的作品,希望鼓励更多的公众,包括失明、聋人和弱听等群体前来参加艺术活动。

《观心》由国大中文戏剧社的艺术总监吴美箬指导。她说,选择在戏剧中加入可及性元素是希望社会能更包容失明等群体。“有一天我也可能需要别人包容我。”

两可及性元素 讲究技巧和美感

20200928_lifestyle_blindspotss_Large.jpg
语音描述者(右上角)通过视讯平台一边看剧,一边练习语音描述。(国大中文戏剧社提供)

国大中文戏剧社首次挑战将可及性元素融入进戏剧作品里。在作品首映当天,公众若有需求,可选择欣赏附有语音描述和创意字幕的版本。但语音描述和创意字幕究竟是什么?

语音描述指在演员对话的空隙中,描述表演中可见的戏剧元素,如演员的动作和表情、表演空间里的背景和道具等。

刘畅是负责语音描述的成员之一。她认为,语音描述讲究技巧,用简练的句子让观众通过听觉勾勒出表演的画面。

她说:“语音描述是见缝插针,描述要求做到精准,只能不断提炼文字。写完后,要重复练习,将描述的情绪、节奏和时间抓好。”

创意字幕则是通过不同的颜色呈现字幕,颜色的转换代表不同角色在说话。字幕使用的颜色是关键,要让观众看时感到舒服,并且不能选用太相似的颜色,否则观众将难以分辨颜色的变化。

如果戏剧在实体舞台上呈现,创意字幕出现的位置也是考量之一。艺术工作者可发挥创意,考虑将字幕融入到场景里,如选择把字幕投影在道具上等。

剧场被迫上线 用视讯平台录制

20200927_lifestyle_blindspot2_Large.jpg
决定取消《观心》的实体表演后,道具组将道具收回道具室。(国大中文戏剧社提供)

如果《观心》是实体的演出,除了将创意字幕融入进舞台设计中,制作团队也想实现在舞台上装置盲道等艺术设计。

但《观心》原定于今年3月中在国大文化中心剧院上演,冠病疫情当时在本地蔓延,无奈之下只能取消演出,一切筹备工作一度喊“卡”。

后来制作组经过一番讨论,于6月决定将作品搬到线上的舞台。《观心》上了线,约一个半小时的戏由演员通过视讯平台Zoom录制。

《观心》的录制在刚过的大学暑假进行,当时有一些演员趁着假期回中国探望父母。但网络打破国界,演员即使分割两地,也能同一时间上线。

20200928_lifestyle_blindspot3_Large.jpg
视讯平台让演员即使身在不同国家和地方也能同一时间上线排戏。 (国大中文戏剧社提供)

在家中录影带来不少挑战,如演员要确保自己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录制视频。安排在晚上拍戏,没有自然灯光时,有的演员想方设法,用家人和自己的手机帮忙打灯。

排练与录制的过程中也发生不少趣事,如演员家中的小狗突然出现在镜头中。担任女主角的谢静怡也举例说,一次录影到很晚,电脑当时快没电,但因为还在录制,演员们情绪也到位,不方便喊停。

后来刚好有一场需要站起来的戏,谢静怡借机会出镜,马上跑去打开充电器,再若无其事地回到镜头前。她笑说:“如果仔细看那场戏,会听到开启充电器的声音。”

后记

20200928_lifestyle_blindspot4_Large.jpg
《观心》的创作灵感之一是与在现实中失明的人士进行采访。(国大中文戏剧社提供)

一部作品能够顺利诞生,背后有许多人的努力。当舞台监督知道实体表演被取消后,她哭了。

疫情下制作戏剧不易,但剧组继续见招拆招,坚持推出一部承载着不少年轻人的梦想的作品。

《观心》从去年6月开始筹备,创作的起点是2020年国大艺术节的主题——“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记者有幸参与《观心》的制作,通过戏剧探讨“心盲”与“眼盲”的课题。

过程中,因为采访了不同年龄层和背景的失明人士,对失明群体有更深的理解,如有些失明者能区别光线的强弱,一些则能看见物品的轮廓。失明后,世界不一定就会陷入黑暗。

制作中,最忌讳的就是将失明人士塑造成需要“被拯救”的群体,因为真正的包容社会,不是坚持失明人士只能被别人帮助,而是给予失明人士同等的机会,无论是在就业上,或是参与艺术活动。

打造一个包容的社会相信是很多人的梦想。要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或许可以先从参加讨论会,了解不同的观点开始。

作者是国大中文戏剧社成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