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石上流 新中曲艺交往30年

中国相声艺术家情牵狮城。
中国相声艺术家情牵狮城。

字体大小:

新加坡曲艺界与中国曲艺界的艺术交流和友情往来30多年。这30年来,本土相声不论在创作或表演上,都离不开中国相声前辈和同辈的匡助和激励。 

凝视1990年马季书赠的墨宝,王维诗《山居秋暝》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无感慨。新加坡和中国在1990年正式建交,如今已届30周年;我们和马季,以及中国曲艺界的艺术交流和友情往来,如汩汩清泉,细水长流,也过了悠悠30多年。

0511_now_3_Medium.jpg
马季墨宝。

疫情来袭计划搁置

1990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相声大汇演”,我和杨世彬、黄家强在马季推荐下受邀参与其盛。杨、黄合说我写的柳活《情歌串串》,这段子突显新加坡本土特色,“底”是一首印度情歌。演出通过电视和电台广播,是中国大陆的观众首次见识新加坡本土相声。

这一年,新风相声学会和直落布兰雅联络所联办“全国相声大奖赛”,这个大奖赛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和公开组合,是当年颇令人瞩目的赛事。这项两年一度的比赛一直办到1998年,每一届都请中国和本地相声名家担任联合评委,如首届比赛的马季、赵世忠、廉春明、郭宝崑、陈伯汉、周立良。往后前来助阵的有唐杰忠、李立山、赵福玉、常宝华、常贵田、王佩元、王谦祥、李增瑞,以及来自台北的郭志杰和刘增楷。这几届全国相声大赛的评委阵容之鼎盛,参赛作品水平之不俗,以及对我国相声发展的影响,都是空前的。

不能忽略的是前一年(1989),由马季、赵炎领衔的13集电视相声专场《笑一笑,少一少》在全新掀起相声热潮,曾攀上当时收视率最高的排行榜前十名。借助电视的传播力量,专业水平的相声提升了我们的鉴赏力和创作力。我当时受邀担任脚本咨询,和马季、赵炎筹划每一集的节目。马季细心挑选适合新加坡国情的段子,也照顾到相声的不同类型和题材。栏目设计的一个要求是,每一集都有本地相声,不论是改编或创作,目的在于提升本土相声的表演和创作水平。当时还有姚新光领队的马国组合。

《笑一笑,少一少》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背景,是我国企业家傅春安在幕后默默赞助。时过30年,傅先生原本筹划在今年6月间办一场“光彩重现——纪念笑一笑,少一少”的演出,无奈疫情来袭,计划搁浅。

在新风相声学会成立30周年出版的《酣笑》文集里,收集了多篇我们和中国相声界的交流历史记录和演出彩页。

顶级相声艺术家访过狮城

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在网络还不那么发达的年代,我们有机会欣赏中国曲艺(包括相声、快板、评书、二人转等)的顶尖艺术家的现场演出,并近距离地和艺术家交流学习,实在是一种非凡的福分。

30年来,中国顶级的相声艺术家几乎都到访过狮城,1980年代的相声界以马季为首的十大笑星之外,后起之秀的熠熠众星,都陆续来登台献艺。郭宝崑在1980年代末就引进姜昆为首的中国广播艺术团来访,1986年新风相声学会成立,姜昆和唐杰忠是学会的海外顾问。

2000年新风相声学会、直落布兰雅、拉丁马士民众俱乐部联办的“中国相声红星大汇演”,大获成功。紧接着,2004年的“四海之内皆笑声”,相声名家丁广泉率领来自加拿大、法国、南斯拉夫、爱尔兰、非洲贝宁的外国学生,演出三场各自精彩的老外相声,他们学习汉语所下的苦功,让新加坡的许多华人都为之汗颜。

中国曲艺家协会多次邀请新加坡的代表参与中国曲艺节的演出盛会或研讨会。韩劳达、杨世彬、黄家强、陈伯汉、徐惠民都曾赴会,促进双边交流。马业仙领导的青少儿广播研究组也在中国相声艺术家的亲临指导下,在每年的招牌演出“哄堂”中取得不断的突破。他们还组团到天津参加一个国际儿童艺术盛会,带去新加坡的相声和当地观众交流,并和相声界结下深厚友谊。

两国相声界添师徒缘

近年来,两国相声界的互动频繁,除了演出,还有拜师。2007年,姜昆和赵炎等马季弟子参加了马季逝世10周年纪念演出后,姜昆举办收徒仪式,徐惠民和邱胜扬拜入姜昆门下。2019年2月,黄家强、颜贵娟拜姜昆为师,11月,姜昆带了一台节目来演出,顺道出席了徐惠民的收徒仪式,他也就多了一位新加坡的徒孙李耀光。两国的相声界从此又多了几份师徒缘。

本土相声这30年来,不论在创作或表演上,从青涩幼嫩到臻于成熟,从搬演改编传统相声到公演自创作品,都离不开中国相声前辈和同辈的匡助和激励。我们从传统相声中习得抖包袱技巧,也从许多名段中学会以嬉笑怒骂的方式针砭时弊和陋习;值得告慰尚健在的,和已辞世的前辈的是,本土相声在茁壮成长,认可本土相声的观众在扩大队伍。

在庆祝新中建交30周年之际,让我们继往开来,为新中曲艺界的友谊接力,为本土相声的明天发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