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斐新作《不安之岛》消解居家隔离的不安

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创作的《不安之岛》,记录了她与家人在新加坡居家隔离生活的时光。
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创作的《不安之岛》,记录了她与家人在新加坡居家隔离生活的时光。

字体大小:

图片由爱彼和曹斐提供

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42岁)今年初受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委托,在黄廷方屋顶花园展厅呈献雕塑装置《浮槎》。曹斐在10月中旬举行的Zoom视频记者会上说,这艘船装置从中国大陆运来新加坡,聚焦下南洋的移民史,也让她与家人飘洋到新加坡,“像诺亚方舟逃洪水被带到山顶,我们也在逃避人类的共同困境(冠病疫情)。”

曹斐去年受爱彼当代艺术(Audemars Piguet Contemporary)委托新创作,但因疫情发生,国际边境被封,无法前往爱彼位于瑞士的总部,改而创作《不安之岛》,记录了艺术家与家人在新加坡居家隔离生活的时光。曹斐从没那么长时间离开过中国,丈夫是本地艺术家林载春,她对这第二故乡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她说:“热带岛国多了潮湿的想象,热带的绿意还能有旅行的想象,掺杂更多的矛盾性。”

曹斐过往的创作议题主要是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人类命运相关,《不安之岛》是她非常少见的个人化叙事作品,既带有私密性,也关心人类生存处境的剧变,应对生活和世界秩序被打乱的窘境。

居家创作,面对媒材限制的曹斐,不由想起大学时期用家用DVD创作的往事,使她好奇:当艺术家只剩下一支笔,一块泥巴,是否还会创作?在这景观化的人工岛上,她面对媒介的局限,不能外借器材,也不能拍外景(在公共空间拍摄须申请准证),只能用极简又可能丰富的方式创作。

曹斐用手机放在垃圾桶上拍摄录像,与8岁小女儿一起“出演”家庭戏剧,为了熬过疫情而创作黏土雕塑、画画,纯粹为了填补空白,抵御疫情带来的恐惧不安,折射出艺术家因疫情而内观化、微型化的生存遭遇。有时候下大雨,光线不够,但没打光,她说:“仿佛回到了洞穴时代,回到家庭的亲密关系,这种超级近距离相处很难,但能培养亲子关系。小孩在与父母亲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启蒙与某种希望,我也看到了生命的延续。”

曹斐用手机拍摄录像,与8岁小女儿一起“出演”家庭戏剧。
曹斐用手机拍摄录像,与8岁小女儿一起“出演”家庭戏剧。

《不安之岛》上海首展

《不安之岛》将于11月11日至15日在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中首次展出,在展览会场“还原”居家隔离的一部分场景,展出消毒液等疫情期间予人慰藉的产品,加上录像、摄影、雕塑、画画组合展出。它是在不熟悉的文化语境中的创作,却又是全球人类居家隔离的共同处境,曹斐是用悲观之后的乐观态度去消解疫情的不安,带有淡淡的忧伤却又说不清楚的混沌状态,因对未来不可知而无法全然放松。其录像也重视配乐,曹斐认为音乐是重要的文本,也是叙事的一部分。

疫情后艺术创作的趋势走向,已和家人回到北京生活的曹斐认为,有两种可能:创作的媒介技术继续向前转型,展览转向线上,更多艺术创作转化为虚拟现实,成为下一代的艺术传播方式,或者回归到更简单的工具或观念上,回到画笔、文字或讨论层面,而这是之前曾被放下的媒介以及艺术的本源本质的思考。

以前创作常涉及虚拟现实的曹斐对科技的拓宽感兴趣,像抖音碎片化的视频,十几秒的信息量大,很容易被吸进去,我们被撕裂在虚拟和实体空间之间,混淆于虚实之中,疫情导致虚拟空间在日常生活的深化,人类可能接受与技术高度结合的异化,或者,疫情之后的不安将成为常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