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放邻里线上线下活动 壁画焕发生活气息

壁画家Kiat为在疫情居家期间结识的“新朋友”太阳鸟作画。
壁画家Kiat为在疫情居家期间结识的“新朋友”太阳鸟作画。

字体大小:

聚焦芽笼士乃和加冷社区生活的“艺放邻里”首次以线上和线下方式同步举行,活动包括视觉艺术、音乐、戏剧和亲子活动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然回馈生活。

由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办的“艺放邻里”自2014年开始每年举办两次,邀请艺术家以邻里的日常生活为创作素材,把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带入社区。

即日起至11月29日,聚焦芽笼士乃和加冷社区生活的“艺放邻里”首次以线上和线下方式同步举行。内容涵盖视觉艺术、音乐、戏剧和亲子活动等11项作品。

艺理会社区参与及伙伴联系副司长陈新娜说:“这次有许多艺术家积极借助数码科技的力量通过新作品展现芽笼、加冷等地区的风貌,但我们也保留一定的线下艺术展览,通过和居民一起协力创作,把艺术带入邻里,同时点缀民众的社区和生活。”

艺术壁画充满自然气息

壁画艺术家Kiat自认是个很少亲近大自然的人,却在疫情下的居家生活中,收到了来自大自然的问候。他发现这段时间里车流人流都变少了,早晨变得清静不少,也迎来一群叽叽喳喳的鸟类。

他注意到其中一只美丽的太阳鸟(sunbird)飞落在花丛中,心生灵感,便在它们落脚的地方,位于卫翰路(Wareham Rd)的排屋墙壁上,为小鸟画了一幅“肖像画”。他回忆道,画好之后这群鸟类还会飞到这边聚会,有一次小鸟看到画中的花,以为是真的,一头扎进了墙上,所幸没有受伤。

191120artkallang_2_Medium.jpg
壁画家杨丽叶在介绍社区中那些最可爱的邻居们。

同样住在丹绒加东的壁画家杨丽叶,也为一只荷兰侏儒兔,一只萨摩耶犬和一只小灰猫画了一幅合照。因为它们是这个社区的一员,附近居民们看到会觉得既可爱又亲切。

来自哥伦比亚的壁画和涂鸦艺术家Didier Mathieu则在芽笼公园连道的墙壁上画了一条龙鱼,在他看来,龙鱼既是富贵的象征,又有着浓郁的东南亚特色。在创作过程中,他也邀请来自回教传教协会儿童院(Jamiyah Children's Home)一群9至12岁的学生参与,借此让他们了解壁画的创作过程。

视觉艺术家曾碧霞热衷于通过数码科技,拓展艺术的创造形式和内涵。从今年初,她和团队Syndicate开始思考“什么是代表新加坡的图案?”

于是他们走进旧机场路熟食中心向最懂新加坡、最有烟火气的小贩们请教,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画出图案,同时大量拍摄小贩档口招牌的照片。之后,他们把收集到的素材导入机器学习系统,再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创作一系列图案。

这些图案变化无穷又似曾相识,Syndicate把它们制成9分钟的视频,配以舒缓或富有律动的原创电子音乐,再把光影投射在小贩中心长达十数米的墙面上。投影每晚从8时持续到9时30分,吸引路人目光,Syndicate希望以这种方式启发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新加坡的独特文化身份。

191120artkallang_1_Medium.jpg
公众驻足观看旧机场路熟食中心外墙上的艺术投影。

多元风格音乐节目线上开演

由于现场演出依然受到聚集人数的限制,“艺放邻里”的音乐类节目会在面簿平台播出。

本地爵士音乐团体Hummingbird Music的创始人黄川美是一名爵士歌手,也是一名年轻妈妈。这次她和团队呈献的音乐节目,是特别为3至8岁的孩童准备,演唱爵士版的经典本土歌曲如“Singapore Town”和“Geylang Si Paku Geylang”。

黄川美说:“小孩子听音乐的时候不会有成年人那些先入为主的印象,他们只会很自然地感受旋律,感受律动并且跟着拍手。”她也会在节目里介绍有关爵士乐的基础知识,她认为让孩童从小了解更多新鲜事物是件有益的事,这样他们才会发掘自己真正有兴趣、有天赋的事情。

Kelana Purba(或译古流浪者)是本地一个老牌马来传统歌谣(Dikir Barat)团体。在这次“艺放邻里”的活动中,八名歌者和五名乐手将通过三集各约15分钟的音乐视频,讲述一个有关邻里生活的故事。

节目制作人Hydil说:“节目是为了这次活动而特别录制,因此从音乐和故事情节都有一定的原创性。为了弥补线下演出可以与观众产生的互动性,节目还特别安排一个手偶角色Samad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唱词虽然是马来语,但是在演出的过程中会用英文提示故事情节和梗概。”

“艺放邻里”还准备了丰富的互动活动,如装置在芽笼士乃大厦(Wisma Geylang Serai)和加冷联络所等地的扭蛋机,惹兰勿刹市镇理事会的增强实境(Augmented Reality)画展等。更多线上和线下活动的详情可浏览:artsforall.sg/AYN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