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for Repair”设计展 修复旧物关乎创新

“R for Repair”策展人陈彦翰鼓励人们将维修变成创新能力。
“R for Repair”策展人陈彦翰鼓励人们将维修变成创新能力。

字体大小:

经历冠病的浩劫以后,人们都在修复——修复崩塌的经济,以及社会体系等,如果我们也将维修、修复的概念融入产品设计里,甚至成为物件“寿命”的一环,是否可以改变浪费行为,缓解环境灾害?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维修、修复的概念融为设计的一部分,成为物件“寿命”的一环,那我们即用即丢的浪费行为,以及连带环境灾害的问题是否就能放缓呢?在21世纪,尤其是经历了一场冠病浩劫以后,人们都在修复——修复崩塌的经济、社会、体系等,为此,反思如何将修复融入设计和创造里,再适合不过了。

2018年总统设计奖年度设计师,Hans Tan Studio创办人陈彦翰(40岁)在新加坡设计理事会赞助下,于国家设计中心举行“R for Repair”,一个以“修补”为主题的设计展,挑战习惯浪费、丢弃的社会找回“修复”、“修补”文化和技艺,反思如何透过修理提升设计。

陈彦翰说,修补曾经是各行业专门的职业,但已被当下用后即丢的消费行为取代和淘汰,这种行为制造大量垃圾,破坏环境。据2018年世界银行报告,全球每年制造20亿公吨的垃圾。唯一减少垃圾的方法就是不要制造,东西坏了不要马上丢弃,用新的取代,而是尽量修复。陈彦翰说:“我为展览所设的‘修补’主题并非是将旧物恢复原貌或以往的功能,而是将修理的概念推得更远,看看如何为它们增加新的价值,甚至透过‘骇客’(hacking)的手法给予一些产品新功能、用途和外观。”

去年11月他向公众征收旧物品,请他们送来已损坏,但却因为情感因素而不舍得丢弃的物件。陈彦翰说:“我不要公众随便送来已破坏的旧物,我更在乎的是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它们与主人的关系,对他们人生有多重要。”他从所收到的26件物品中筛选出10件,并找来10个本地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和设计组合,与这些物件配对,让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发挥想象力为物品注入新生命。陈彦翰也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九对设计系学生,研创出九套“修复”工具配套,帮助公众修补、翻新旧衣破鞋;墙上的破洞和遗失的拼图等。

记者从已修复的参展品中为大家梳理出六种“修复”设计和创造思维,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修理。

不只是修好 是变得更好

Studio Juju找到修理旧缝纫机的维修员,向他请教,并成功找回新零件,将它们配对。那架轮绳已断掉的Singer缝纫机经修理后,恢复它原有的功能。修理好后,专长设计家具的Studio Juju还将这重生的古董融入现代生活空间,他们用灰绿色、哑光的美耐板为缝纫机穿上一层现代“衣服”,平时即使不用来缝纫,也能成为客厅里的一张小桌子,可用来办公、用餐等。

Studio Juju修理了这台缝纫机后还将它变为一张桌子。
Studio Juju修理了这台缝纫机后还将它变为一张桌子。

此次展览最让人赞叹的要属设计科技专家郑至涵(Clement Zheng),他将一台年久失修的旧电子闹钟“Dream Machine”提升并化身为数码时代的“梦幻计时器”。主人在美国购买了这台闹钟,陪伴他与妻子入梦和苏醒。可惜他们把它带回新加坡插入本地的电插座后不小心熔断了里头的保险丝,然而闹钟勾起夫妻俩在美国的美好记忆,这些年来他们都把它收在储藏室,不舍得丢掉。

郑至涵不只帮他们把闹钟修好,恢复了计时和唤醒功能,还加入新的数码科技功能。他请从事写作的主人提供11个有关夫妻在美国生活的短句,输入闹钟,只要在感应器上挥一挥手,报时的显示屏就会魔术般随机跑出短句。陈彦翰说,郑至涵还在闹钟里植入一个复古的游戏功能,为主人制造惊喜,要他们慢慢摸索如何启动这游戏。

郑至涵不但将闹钟修好,还增添显示文字功能,一挥手就能读到物主写的短句。
郑至涵不但将闹钟修好,还增添显示文字功能,一挥手就能读到物主写的短句。

再创造成艺术品

当物品无法维修,或已找不回使用价值,但物主又因情感因素不舍得丢掉时,不如将它们变成原材料再创造成摆设艺术品。

Kinetic用3D打印技术重塑和扭曲物主一边的脸形,以便戴回这副已变形的眼镜。
Kinetic用3D打印技术重塑和扭曲物主一边的脸形,以便戴回这副已变形的眼镜。

旅居本地的韩国女生从家乡带回一副轻到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眼镜,常戴着看书。然而,孩子将眼镜的一个镜臂扯断了。设计公司Kinetic不修理眼镜,反而大胆地提出“为什么要修理物件,而不是改变人来配合物件”的狂想。他们在电脑上重塑和扭曲了物主一边的脸,以戴回这副已变形的眼镜,并用3D科技打印出物主的新脸形。这么一来,物主得回的不是一副修好的眼镜而是一件头像艺术品。

设计师林琪璇用树脂在贝壳里塑造了几颗乳牙和一根舌头,可爱又可骇的作品让人联想到孩童的稚气与贝类里的蚌肉和珍珠。
设计师林琪璇用树脂在贝壳里塑造了几颗乳牙和一根舌头,可爱又可骇的作品让人联想到孩童的稚气与贝类里的蚌肉和珍珠。

一名女生一直收着小学同学送的贝壳,因为小贝壳总让她想起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这孩童的回忆让一向走“可骇∕可爱”(creepy cute)路线的本地女设计师兼艺术家林琪璇(Lim Qi Xuan)联想到我们脱落的乳牙,于是她用树脂在贝壳里塑造了几颗乳牙和一根舌头。有趣的是:舌头和乳牙又让人联想到贝类里的蚌肉和珍珠,大玩意象。

价值的再创与转换

韦玉瀚将断了带的腕表镶在木盒里变成桌钟。
韦玉瀚将断了带的腕表镶在木盒里变成桌钟。

腕表带断了,除了换新表带还能怎样?Lanzavecchia + Wai的韦玉瀚用核桃木打造一个盒框,将手表“镶嵌”起来,变成一个摆在桌面的时钟,保留其功能,却改变了它出现的环境。

13年前,一名男生用他领到的第一份薪水买了一个Calvin Klein布包。包包外层被岁月磨损,物主舍不得丢弃,把它当成购物袋使用,但包包体积有限,装不了多少东西。纺织设计师黎铠仪(Tiffany Loy)接到这个布袋时,发现它外面虽磨损,但里头却保存得十分完好,于是将布袋翻转出来,变成新的袋子。她说:“通常内里的布料没外面的坚实、耐用,所以我用绳索编成一个网袋,环绕、防护着这新的外层。”黎铠仪的维修也是一种增值——物主用它来购买食材和日用品,网袋增加了布袋的容量,能用来装蔬果、罐头等。

纺织设计师黎铠仪将布包由里往外翻,添加网袋保护,也增加布包的容量。
纺织设计师黎铠仪将布包由里往外翻,添加网袋保护,也增加布包的容量。

不维修反思物件新功能

物主的母亲很宝贝这套茶具,每逢过年过节才舍得拿出来用,现在杯柄断了,大可用强力胶黏回去,但负责维修的Atelier HOKO却选择不修,而是将断裂杯柄锋利的部分磨平后,珍藏在特别为它打造的小木盒里。设计师鼓励物主接受没柄的茶杯,把它当成一个新的茶杯来用,并图文并茂地在一张纸上建议各种新用法,如用双手握着杯感受茶的温度等。

Atelier HOKO鼓励物主用新的角度接受没柄的茶杯。
Atelier HOKO鼓励物主用新的角度接受没柄的茶杯。

借虚拟科技留住回忆

女生保留了与男友第一次约会看戏的票根,票根上的文字因日久模糊而留不住。Roots设计公司创办人袁国康(Jonathan Yuen)说:“票根并没有坏掉或需要修补的,我们要思考的是怎么在不改动戏票的情况下保留和呈现记忆的本质?”他与团队在电脑上修复了字体,并透过扩增实境科技重现戏票的原貌。设计师将戏票原件压放在塑料盒内,物主启动摄像模式,用手机扫瞄戏票上的二维码,屏幕就会显示出字体修复如新的虚拟戏票来。设计师认为,褪色的字体象征岁月流逝,本身充满着诗意,但虚拟的戏票字体清晰,仿佛两人约会的情景如昨,收在记忆里永不褪去。

Roots用扩增实境科技让戏票上的字体再次清晰起来,为物主的记忆保鲜。
Roots用扩增实境科技让戏票上的字体再次清晰起来,为物主的记忆保鲜。

接受不完美的补缀

国大设计系学生所研创出的“修复”工具配套中,有几件鼓励使用者正视补痕,甚至把补上的痕迹变成设计的新元素。“Ao”让使用者用银箔和铜箔来填补拼图遗失的空缺,宛如日本传统的金继(Kintsugi)修补技艺,把伤痕、空缺升华成一种美,象征着面对、接纳现状的淡定。另一款“绽放”(Full Bloom)则让使用者将不同的塑料片组合成一朵绽放的花朵,用来遮盖、装饰墙上的钉孔。

国大设计系学生设计的九套“修复”工具配套。
国大设计系学生设计的九套“修复”工具配套。

“R for Repair”:即日至2月6日 每日上午9时至晚上9时 国家设计中心,111 Middle Rd S188969(入场免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