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团演奏同曲《时间的尘埃》 让更多观众获音乐疗愈

《时间的尘埃》是旅美华人作曲家黄若对于疫情的音乐冥思。(滨海艺术中心提供)
《时间的尘埃》是旅美华人作曲家黄若对于疫情的音乐冥思。(滨海艺术中心提供)

字体大小:

艺术不仅是创作者的个人表达,也须得到受众的共鸣;一部经得起岁月冲刷的艺术作品,必然也承载着时代的烙印。

旅美华人作曲家黄若在疫情期间的新作《时间的尘埃》就是一位作曲家对于时代的回应,也是他对于生命的冥想。本月21日和28日,这部作品将登上滨海艺术中心2021年华艺节的舞台。

目前在美国曼尼斯音乐学院任教的黄若接受《联合早报》越洋采访时,回忆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疫情大约在去年2、3月冲击到美国,在封锁期间,我仿佛掉入一个黑洞,只能通过创作寻找自己内心的光亮。于是我从早到晚都扑在创作上,我在脑海中听到了弦乐的声音,一开始是微弱的,是线性的。我抓住这道光,通过音乐的立体铺陈创作出这部作品,并希望通过它带给更多人希望。”

这是一部为弦乐而作的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舞曲。在60分钟的篇幅中,一段朴素的音乐素材历经八次变奏,从微暗渐入丰富,到达华丽的高潮,随后又逐渐化为虚无,回到原始的形态。

黄若说,这部作品的结构受藏密佛教中的曼荼罗(Mandala)图形所启发。曼荼罗从宇宙的能量中心开始由内向外展开,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和图案;随后又由外向内摧毁,归于尘埃。这个轮回的过程,让世人体会了得到、失去、接受和放下。

这部作品最先由英国伯明翰当代音乐团(Birmingham Contemporary Music Group)表演录制成影片,去年在北京音乐节上首映;随后陆续在美国旧金山、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地现场或线上演出。这部作品共有三个版本,分别写给弦乐四重奏、弦乐室内乐团和弦乐交响乐团,也回应了疫情下不同区域登台人数限制的需求。

弦乐室内乐版全球首演

此次由本地小提琴家符史洺领衔的re:mix弦乐团和杨秀桃音乐学院兼职教师郑逸杰指挥的亚洲文化乐团弦乐团的两场音乐会,则是该作品弦乐室内乐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首演。

拥有12年历史的re:mix是本地音乐界的一支长青力量,以古典融合爵士等跨界风格为听众提供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也积极邀约本地作曲家如董叶明、陈长毅、林亿等创作新作。

zb_0204_cj_doc7ebnvw51jds172emrgig_04110324_tanskn_Medium.jpg
符史洺成立re:mix弦乐团为跨行业人士提供音乐舞台。(陈来福摄)

音乐总监符史洺介绍说,此次演出共有21名乐手登台,当中很多人从事不同行业,有教师、律师、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是音乐的力量让大家走到一起,在疫情下通过音乐凝聚人心。

郑逸杰是本地颇为活跃的一名指挥家,他于2015年成立亚洲文化乐团,以演绎亚洲作曲家的作品为主要宗旨。

他说:“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乐团、音乐家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我们更需要的是为亚洲作曲家,特别是东南亚的作曲家提供舞台。”

自创团以来,该团演奏了王辰威、宋俊杰、黄飞扬等本地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演出了《梁祝》《黄河》等经典,却在本地鲜少上演的协奏曲。

zb_0204_cj_doc7ec0u1ui0nbmeysn8xh_04110335_tanskn_Medium.jpg
郑逸杰创立的亚洲文化乐团以推广亚洲作曲家的作品为己任。(叶振忠摄)

两位音乐总监都指出,《时间的尘埃》是一部非常具有灵性和深度的作品,可以帮助人们冥想,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疗愈。

主办方滨海艺术中心说,因为疫情的关系,偌大的音乐厅只能允许不超过250名观众进入。因此举办两场音乐会不仅可以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走进久违的音乐厅,也可以为更多音乐家提供舞台。

2月21日和28日(星期日)

下午5时

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

免费入场或线上观赏(须上网预约)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