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画家何和应 追逐抽象艺术之路

文化奖得主何和应最新个展“何和应:我追逐的路”展出早期一些具象作品。
文化奖得主何和应最新个展“何和应:我追逐的路”展出早期一些具象作品。

字体大小:

文化奖得主何和应是本地现代艺术的开拓者,在艺坛以写实具象派为主流的年代,他选择创作抽象艺术。最新个展“何和应:我追逐的路”,回溯展出他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具象、抽象画及创意书法作品。

新加坡现代艺术开拓者、文化奖得主何和应(86岁)去年跌倒骨折,常到医院复诊,谈起艺术仍滔滔不绝。最新个展“何和应:我追逐的路”是他第八次个展,展出他与家人收藏的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具象、抽象画及书法作品。

出生中国海南,在华中求学,师从陈文希与刘抗的何和应,学到中国画与西画技巧,经常户外写生,掌握自然形象的基本训练。此次,他的早期具象油画《房间》《我的父亲》与写生素描本一起展出。

以抽象画追忆陈文希

陈文希画何和应的素描肖像也在个展展出,何和应接受《联合早报》访问,谈到抽象画《纪念陈文希》(2012)时说:“从小我和陈文希老师是邻居,他天分高,作画快,很照顾我。我取材老师闻名的鹭鸶,用泼色,鹭鸶显得朦胧隐约,追忆老师。”

毕业自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何和应,在图书馆翻到世界各地画家的作品,被印象派与抽象表现主义开拓者康丁斯基等的作品深深吸引,认为抽象艺术更有想象力,与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不同,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主张。当时艺坛主流为写实具象派,何和应说:“如果一直写实也不是不好,但我们所处的时代应该有所改变,用自己的画表现出意念。艺术家应该去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去想别人没想过的创作。”

何和应在1963年与六位同好举办第一次现代画展,展品被人破坏,于1964年共创新加坡现代画会,宣称抽象艺术是“为了体现出新情感、新思想的新型艺术。”他在《我的路向》(1966)说:“始知画艺的高境,非在于像,而是在于线条的生命,笔触的精神,色调的奥妙,结构的超脱。”这是他自始至终追逐的路向。

从野兽派、立体派到抽象表现主义,何和应研究泼色,油颜料从画布留下的动感,专注于色彩的韵律,常听贝多芬、萧邦、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创作,让红蓝黑绿色的流动相互和谐或产生冲突宛如交响乐,如作于1980年的《抽象红与蓝》《红与黑协奏曲》《抽象协奏曲》。

杰克逊·波洛克的画布放在地上泼色,没移动画布,而何和应移动了画布,让颜料渗到理想的位置,最后决定作品的直立方向。建筑师林苍吉说,波洛克的泼色画风格狂野,发展到何和应时转为温和。何和应这几年的泼色画创作更讲究即兴与直觉,顺其自然发展,画面看起来像一群羊或一群鱼,加补多一点。

1964至1995年,何和应在国家青年领袖训练中心执教,并有画室。他说:“画画和写作一样也要构思,融合概念、技巧及人生经验。人生发生的事就是原材料,储藏脑里,抓住主题,像流水般滔滔不绝。灵感一来,我写作画画三天三夜不想睡。”

作于1999年的《骑》灵感来自何和应执教期间骑脚踏车的经历。
作于1999年的《骑》灵感来自何和应执教期间骑脚踏车的经历。

在何和应看来,目前艺坛的概念与装置艺术不少,是好的发展。他早在2000年展出用80多根各1.8公尺长的木条板叠加搭起“井”装置,但这口井不是往下而是向空中发展,从顶端放下水桶,作品曾被人蓄意破坏,展完后拆掉。另一装置《艺术女神》采取环保循环素材创作。

(左)何和应以抽象画《纪念陈文希》(2012),鹭鸶朦胧隐约。(右)何和应创意书法《舞笔》(1995)展现东歪西倒的舞姿,可从四方八面观之。
(左)何和应以抽象画《纪念陈文希》(2012),鹭鸶朦胧隐约。(右)何和应创意书法《舞笔》(1995)展现东歪西倒的舞姿,可从四方八面观之。

探索创意书法

在吉隆坡尊孔华小打下书法基础,何和应自1990年代起专研创意书法,融入西方的用色,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作于2003年的《重组》系列把汉字分解为单个笔画,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不同色调的画布内。他将字体重组出新意,把“招财进宝”变成一艘船的造型,“恭喜发财”是字也是画。《舞笔》(1995)展现东歪西倒的舞姿,可从四方八面观之。

他退休后到中国杭州美院修读研究生,发现狂草与创意书法的性格相同,将字体拆散,写起半边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融入英文字“The Way I Search”,还作半边自画像!

何和应曾任新加坡现代画会会长、新加坡美术总会创始人兼会长、新加坡艺术协会会长等职,发表过大量新加坡艺术发展的论文,收录在《美术论衡》。他的笔名有“子木”“甲丁”“且乙”等,出版短篇小说《情家艺怪》《杭州日记》等。

个展即日起至4月4日,星期一至五上午11时至晚上8时30分,星期六、日及公假上午10时至晚上8时30分,在滨海艺术中心二楼Jendela视觉艺术空间举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